20年前,当首架搭载航空工业南京机电产品的战鹰升空后,客户保障部的工程师们便开启了“没有终点的守护”。他们不设计飞机,却让战鹰飞得更稳;不驾驶战机,却让长空搏击更有底气。这支鲜少亮相聚光灯下的团队,用二十年坚守,诠释了“航空报国”的别样模样——非惊天突破,而是细水长流的可靠;非万众瞩目变革,而是风雨无阻的陪伴。
保障无小事:于细节处铸信任
某年寒冬,一架战机液压系统异常,午夜11时,南京机电13部应急响应小组已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停机坪展开排查。外场排故小组连续工作12小时,最终锁定舵机微小密封件因极端低温性能衰减的原因。他们未止步于简单更换,而是连夜联动研发部门,一周内完成全机队升级,彻底消除隐患。
“保障人的工作,就是让飞行员无后顾之忧”,这句话被刻在值班室墙上,更融入大家的日常工作。20年来,他们搭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保障体系,从交付培训到外场排故,从技术通报到备件供应,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近年装备发展加速迭代,技术室创新推出“预测性维护”模式,借大数据分析提前规避潜在风险。
砺剑新征程: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赋能
新时代航空装备更复杂、客户需求更多元,客户保障部实现了从“被动保障”到“主动赋能”的深刻蜕变。一次演习中,客户提出优化飞机启动程序以缩短战备时间,他们未等厂家改进,而是联合研发部门驻点跟飞3个月,采集上千组数据,最终将启动时间缩短15%,获客户高度认可。
如今的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救火队员”,更成为战斗力提升的“赋能者”:联合开发液压柱塞泵智能诊断系统,实现故障“云会诊”;编写《典型故障案例集》,成为机务人员“宝典”;建立“快速响应通道”,自筹建设外场移动方舱,覆盖多系统故障隔离与快速修复,既提升日常维护效率,又增强战时抢修能力,区域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薪火相传:守初心亦谋创新
南京机电13部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新员工第一课必随老师傅赴外场。老骨干刘建新带徒时常说:“图纸数据与实际故障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亲手摸、亲耳听,才能真懂装备。”这种“现场至上”的传承,让团队始终保持务实作风。
如今队伍里,既有坚守20年的“老保障”,也有精通数字技术的“新锐派”。方法在变,但“一切为了前线”的初心不变;工具在更新,“故障不过夜、问题不落地”的标准一直未曾更改。
奋进新时代:以保障力托举战斗力
站在南京机电开业二十周年新起点,南京机电13部面对的已非对单一产品的维护,而是全体系、智能化的综合保障挑战。新质战斗力加速生成,他们的舞台更大、责任更重,但“战时状态、平时标准”的执着不变,“守护设备、更守护飞行员生命与国家信任”的使命不渝。
蓝天逐梦二十载,砺剑护航新时代。这支“看不见的空中编队”,以另一种方式与战鹰共舞长空——航迹写在每架平安返航的飞机上,勋章刻在战斗力提升的年轮里。未来,他们将继续以保障为盾、创新为剑,在航空强国路上书写新的护航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