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搬迁的时候你是不知道有多壮观,大卡车一车一车拉着设备、仪器,还有员工的用品……”“那时候南京机电22部还叫二室,当时那个试验室厂房经常停电,晚上值班的时候一个人在屋里都不敢开门的……”“我还记得那时候谁做试验还不小心被电到了……”“哎呦,时间真快啊,这一晃我们都工作20多年了。”听到这里,我总是会好奇地望向说话的老师傅,“居然已经工作了20多年了”,我心里嘀咕着,是怎样的初心和使命,能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坚守如此之久。
我的师傅告诉我,是“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信念,是刻在每个南京机电人骨子里的忠诚。老仓库里,那些被反复摩挲的老式示波器旋钮上,还藏着2005年搬迁时蹭掉的漆;那些摞在一起的褪色木箱,箱盖上歪歪扭扭的粉笔字迹“南京机电”,已被20年光阴磨成了淡淡的云影。20载岁月里,正是这些老师傅的坚守与传承,让南京机电人的故事在时光长河中熠熠闪光。20年来与他们相伴的,有深夜实验室里的点点星光,还有清晨厂区上空的缕缕朝阳。
南京机电22部工段的张师傅,攥着热风枪的手套早已湿透——控制器主控板的芯片突然出现故障,产品亟需交付的紧张与焦虑,重重压迫着在场每个人。硬件工程师赵师傅已连续工作排查了5小时,当示波器屏幕上显示3.3V电源存在诡异的200mV毛刺时,他猛然意识到是接地环路出了问题。凌晨3时,当修正后的电路测试顺利通过后,他才心满意足地将产品装箱,送到交付区等待第二天的交接。
126厂房3楼的飞控试验室里,王师傅的机械键盘在凌晨4时敲出断断续续的节奏。产品姿态保持算法始终跨不过最后0.5秒的悬停极限,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怎么都稳定不下来。拥有20年工作经验的老王反复调整控制参数,偶然间抬头,却注意到窗外雨点打在空调外机上的节奏,竟然和失控螺旋桨的振动频率一模一样。这个发现让他瞬间想起老家屋檐下的铜钟摆——老王灵光一闪,试着把原本精确到毫厘的电子信号,改成像钟摆那样带着自然晃动的节奏。当新信号输入系统,原本乱飘的数据突然整齐聚拢——原来机械装置天生的延迟特性,正好能抵消电子系统的误差。这个已困扰团队3个月的难题,最终被王师傅用“机械原理+自然规律”的巧妙方式破解。
技术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经验复制。老一代工匠对控制器采集毫伏级误差的执着,在新时代已演变成对微伏级误差的极致追求;曾经依靠耳听手触的故障诊断智慧,如今正转化为深度学习算法的底层逻辑。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每个工作台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接口——泛黄的手写笔记在扫描仪下重获新生,传统的经验公式在云计算中迭代升级,而那份对技术本质的敬畏之心,始终是驱动一切进步的核心动能。
当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突破技术封锁线,当自主定义的技术规范获得全球行业认可,这背后是南京机电人在无数个昼夜间的坚持与厚积薄发。这既需要攀登技术高峰的锐意进取,更需要守护技术根基的战略定力——在开放合作与自主可控的辩证统一中,为南京机电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的护城河。岁月虽在实验楼的墙面上刻下斑驳痕迹,却让技术创新的火焰愈燃愈烈。新一代工程师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极目远眺,既看得见航空领域的璀璨星空,也记得住脚踏实地的技术根基。那些被数字化封存的技术图谱,那些融入智能系统的工匠精神,那些嵌入全球产业链的中国智慧,共同编织成一张生生不息的发展之网。
在这条永无止境的技术长路上,每个时代都在回答着相同的命题:如何让历史的养分化作未来的养分,如何让今天的突破成为明天的基石。答案或许就藏在实验室永不熄灭的灯光里,在不断迭代更新的技术手册中,在代代相传的职业信仰间——既要保持仰望星空的开拓勇气,更要坚守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南京机电的年轮,是航空产品的精密刻度与人间烟火的温暖印记共同镌刻的同心圆。每当暮色漫过试验楼,新老两代工程师的影子被夕阳拉长在玻璃幕墙上,地上的影子里既有老式仪器的复古轮廓,也有新型综合试验台的现代棱角——这是时光最温柔的注解:所有向前奔跑的足迹,都深深踩着来时的年轮。
每天清晨经过三楼展厅,总能看到新入职的同事在展柜前驻足。那些带着岁月包浆的旧电路板,与窗外光伏板上流淌的晨光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动态发展的工业长卷。作为新时代的南京机电人,我们左手接过老师傅递来的“传承接力棒”,右手握紧时代赋予的“创新工具箱”,在传统与创新的共振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答案——让每代人的智慧都能在时光长河中激起浪花,让每次技术跨越都留下可供后人攀登的阶梯。
站在新20年的起点,我们深知:在新型工业化的长征路上,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让我们继续以奋斗为楫,在自主创新的浪潮中破浪前行,用智能制造的代码编写未来,以永不停歇的创造回应时代叩问。当历史的镜头再次聚焦,定会记录下这样的画面:一群胸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南京机电人,正在中国智造的壮阔图景中,刻写下属于奋斗者的璀璨星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