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万里精密制造厂的车间里,机器人与车削单元日夜运转,一个忙碌的身影始终穿梭其间。他就是共产党员席海禄,作为机器人单元和车削单元的“掌舵人”,在设备多、人手少的困境中,在批产与新研“双线作战”的压力下,用责任与担当树起先锋旗帜。
“设备不能停,任务不能拖,必须让每一台设备都‘转’起来。”面对管辖设备多、班组人员不足的现实,以及批产保供与新研试制并行的繁重任务,席海禄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谋策破局。
他创新性提出“双轨并行”策略:一半设备投入批产产品常态化生产,严格把控进度节点,确保交付“不打折扣”;另一半设备集中攻克新研产品试制难题,从程序编写、刀具选型到参数优化,逐台设备跟进、逐个环节把关。为最大化提升设备利用率,他带头调整作息,白天扎根生产现场抓质量、解难题,晚上留在车间梳理新研试制难点,常常深夜才离开,清晨又准时出现在岗位上。在他的统筹下,两条“战线”高效运转,难题被逐个破解。
“质量是生命线,安全是底线,这两条线绝不能放松。”作为单元长,席海禄始终将质量与安全刻在心上、抓在手上。在批产环节,他严格执行“首件必检、过程巡检、末件复检”制度,每天至少三次巡查各设备运行状态,用“火眼金睛”排查精度偏差,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达标;在新研试制时,他对材料特性、加工工艺逐一分析研判,提前预判潜在质量风险,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安全管理上,他更是细致入微:班前会雷打不动强调安全规范,每周组织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当场整改、绝不拖延。在他的坚持下,“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理念深植团队每个人心中,为生产筑牢“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