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航空工业南京机电职代会提案上,“停车难”都是职工代表们热议的焦点话题。随着职工私家车保有量逐年增长,园区原有停车位早已“捉襟见肘”——西门、南门两个停车场长期处于饱和状态,晚到的职工只能将车辆停放在通道上,经常一堵一大串,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因挪车问题引发许多纠纷。
“职工的‘烦心事’,就是我们的‘心头事’。停车看似是小事,但关系到职工每天的出行体验,更关乎大家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在专题会议上,南京机电党委领导明确表示,要把解决停车难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突破口,“不能只停在‘讨论’阶段,要拿出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节点,让职工早日享受到便利”。
在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一场针对“停车难”的专项调研迅速展开。南京机电运行保障团队分时段对停车现状进行全方位摸排,丈量挖掘园区可用停车资源。基于调研结果,团队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扩容、提质、严管”三位一体的解决思路,用“组合拳”彻底破解停车难题。
挖潜扩容:让“闲置空间”变成“停车资源”
西门区域是园区的主停车场,承担着近70%的停车需求。但此前,北侧的临时工棚不仅占用大量空间,还影响了停车场的整体规划。“拆除工棚,是增加车位的关键一步。”停车场改造项目团队负责人介绍,经过一个月的改造,西门停车场新增52个标准车位,总数达到573个。
西门改造初见成效后,团队又将目光投向了南门停车场。调研发现,停车场南侧有3处边角空地,因长期闲置被杂物占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些空地虽然不大,但只要科学规划,就能‘挤’出车位。”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后,决定立即施工,对空地进行平整硬化、规划车位。周一上班时,职工们惊喜地发现,停车场里多了一些空车位。
如果说西门、南门的改造是“向内挖潜”,那么东门新停车场的建设,则是“向外拓展”的关键一步。东门区域原本有一处临时工棚用地,但周边紧邻市政道路,施工需协调多个部门。为加快进度,党政主管领导多次现场督办,安排对接市政、城管等部门,办理施工许可;施工方则优化施工流程,将原本需要2个月的工期压缩至45天。9月,东门停车场正式竣工启用。43个宽敞明亮的车位、3条功能分明的通道、崭新的智能道闸系统,让不少提前体验的职工赞不绝口。
截至10月底,园区停车位总数已达895个,较年初增加100多个,再加上协调开发区路政管理部门增划的300多个市政道路停车位,极大缓解了“停车难”局面。
智慧赋能:用“科技手段”提升“停车效率”
解决停车难题,不仅要“开源”增加车位,更要“节流”提升管理效能。为此,党委召开会议,调研后决定引入智能管理系统,用科技手段破解“进出慢、找位难、管理乱”的问题。
“智能道闸系统的核心是‘精准识别、高效通行’。”负责停车场改造的工程师介绍,他们在西门、东门、南门3个停车场入口处,均安装了高清识别摄像头,不仅能快速识别园区职工车辆,还能自动区分公车和临时车辆。同时,系统还录入职工车辆信息数据库,对长期停放的非通勤车辆进行预警,方便管理。
为配合智能道闸系统,还在3个停车场入口处安装了4块余位显示屏,实时动态更新剩余车位数量,引导车辆分流。
建章立制:以“规范管理”保障“公平共享”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车位资源高效利用,才是关键。“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约束,可能会出现‘一人占多位’‘长期占用车位’等问题,导致新增车位‘有名无实’,职工的获得感也会大打折扣。”
为确保制度落地执行,南京机电党委责成管理部门组建专门的停车管理小组,每天安排工作人员巡逻,及时纠正违规停车行为。制度的完善,不仅保障了车位资源的公平共享,还提升了大家的规则意识,职工对停车场管理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了。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职工的‘急难愁盼’问题,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让便民利民的‘暖心工程’真正温暖每一位职工的心。”南京机电党委书记表示,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为职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凝聚起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