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代航空发动机单晶涡轮叶片的精密气膜孔阵列中,有一支用匠心熔铸国之重器的“尖兵”——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制造院电液束制孔团队。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队伍,以“传帮带”的薪火传承筑牢技术根基,以“百日攻坚”的硬核实力突破技术瓶颈,以“严慎细实”的团队文化锻造质量标杆。
师徒接力 突破难题
夜幕里的109厂房,弧光闪烁、机器嗡鸣,电液束项目技术提升与管理优化正处于关键阶段。此时的队长潘志福紧盯设备参数,一旁的徒弟李雨航则负责将师傅固化下来的工艺优化方案及操作流程转化为精确的文字与图像,形成标准作业文件(SOP)。
“那是去年的盛夏,师傅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吃住都在厂房,昼夜不离生产现场,进行工艺技术提升与现场流程梳理。”李雨航回忆道。
日复一日穿梭于工位之间,对照着工艺规程细化的每一个工步,编写操作规范、收集操作图片,可视化地展现每一步操作,量化每一工步的合格标准……3个月、10余次的精心打磨,终于将工艺规程凝结为近100页的《单晶涡轮叶片电液束制孔标准作业程序》文件,如同一幅“精密导航图”,对制孔工艺中的每一步骤都进行了可视化、量化的“严苛”规范。
目前,这份文件已经作为指导现场作业文件的标杆向其他工段推广,其规范性与实用性赢得一致赞誉。
逆境突围 协同攻坚
2024年,电液束团队产品需求翻番,新型号扎堆而至,然而受限于经验短缺和技术储备不足,整个团队面临着严重的产品交付危机。
“那几个月,压力像山一样压来。”潘志福坦言。从8月到10月,所长佀好学化身“大管家”,全力协调资源;主管所领导柴禄与技术负责人潘志福寸步不离生产现场,在设备轰鸣声中抽丝剥茧定位问题核心,从多个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并一一验证,直到将所有问题全部解决;老一代的技术、技能专家张明岐、殷旻根据自身经验破解疑难;工段长赵冲、董马良等全力梳理现场管理流程,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技术人员李雨航、王庭宇精益求精修订相关工艺文件;技能骨干陈凯、崔士宇、邓爽、王威等化身精准执行者,严格按指令操作,在一线反复验证方案……
“自己从来没有像那段时间一样期盼同型号叶片产品的到来,像那次一样期待团队的攻坚成果得到验证和认可。”回忆起那段岁月,大家的眼中都闪烁着光芒。
奋楫星海 再启新程
走进今日的109厂房,紧张有序中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在这里,既有任务迫近的紧张感,更有“视质量如生命”的敬畏心;既有连续奋战的坚韧,也有关怀体谅的温情。正是在这种张弛有度、严肃活泼、团结向上的氛围里,群策群力已成为大家的本能,思维碰撞成为常态。
“之前,现场生产中孔入口蚀痕问题一直严重影响交付质量和交付进度。”在集体攻关时刻,董马良进行电流观测记录,王庭宇进行蚀痕出现观测记录,陈凯负责设备状态观测记录,崔士宇、邓爽等人进行操作实验,最终解决了气膜孔口蚀痕频现的问题。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电流误报警问题、辅助工序流程优化问题、叶片在现场的工序间流转问题等。潘志福说:“解决的虽然是现场问题,但提升的是团队的荣誉感、凝聚力和战斗力。”
“如今,型号生产的合格率由85%提升至95%以上。”看似不起眼儿的10个百分点,在航空发动机“毫厘必争”的精密世界里,是质的飞跃。
这支13人的精兵团队,肩负着航空发动机“心脏”——单晶涡轮叶片气膜孔加工的重任。他们日复一日,于毫厘之间精雕细琢国之重器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