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网

2025-07-27 03:10:56  星期日
立足国科融媒,服务先进科技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武仪汪汉利:匠心铸剑航空路 赤心向党淬精魂

点赞

0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6日 浏览量:8次 所属栏目:航空 发布者:田佳恬

2d8094580a167bde93604a799838599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武仪汪汉利用十八载的坚守,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把对党的赤诚忠心注入航空事业。

千锤百炼:毫厘之间,铸就质量信仰

在汪汉利的工位上,一张字条浸润着岁月的痕迹:“航空零件无小事,质量线就是生命线。”这是2018年他接手攻角产品壳体零件加工任务时,写下的一句话。当时,面对结构繁复、加工难度高得让人望而却步的“硬骨头”,他在机床前坚守了42天,反复试验,通过6组微调螺栓,自制了一种“花瓣式弹性夹具”,它使零件均匀受力,完美解决了变形问题。他针对零件精度偏移的问题,采用“阶梯式切削法”,把车削工序拆解为粗车、半精车、精车三道工序,严格控制每道工序的切削速度。经过近50次试验加工,零件关键孔径公差终于控制在8微米,合格率直线提升至99.2%。有一次,他在加工齿轮轴零件时,设备显示精度达标,他却用指尖轻触零件表面,立刻判断是“轴向跳动超差”。经千分表复测,果然存在0.012毫米的误差。这“手感测微”的绝活并非天生,而是在每天下班后,用废旧铝棒练习车削0.1毫米壁厚的薄壁件,他加工过的试件堆在一起超过3层楼高。正是对精度的执着追求,铸就了他在毫厘间的质量信仰。

破局攻坚:创新之刃,彰显党员担当

公司接到紧急订单,他连夜同工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会诊”,提出“三段式减振镗杆”。为了验证方案,他连续72小时驻守车间,手指被切削液泡得发白。在降低镗孔表面粗糙度后,加工效率提升至25件/日,提前5天完成交付。这项技术创新让车间镗孔工序年度产能提升210%。传统成型刀使用寿命短、成本高,一直是车间的难题。汪汉利决定自己动手解决,他磨出的刀具切削寿命是普通刀具的3倍,加工出的榫头表面光滑得像镜面。同事们都说“汪师傅的工具柜是‘百宝箱’”,里面整齐摆放着几十把自制专用刀具。每把刀上都刻着加工参数和适用场景。他研究了20多种刀具材料,独创了“波浪形刃口”磨削工艺,用创新精神诠释党员“啃硬骨、打硬仗”的责任担当。

薪火相传:匠心之光,锻造强军尖兵

“航空报国是航空人刻在骨子里的使命,要一辈子坚守。”师父这句话如种子一样种在汪汉利的心中,扎根、发芽。从普通车工到武汉市技术能手,汪汉利在车床前刻下了工匠精神的注脚。如今,他也成为了年轻人口中的“师父”。他带徒授艺,把航空报国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传递好“接力棒”。2024年,汪汉利基于公司“导师带徒”活动,创新提出“项目化带徒”模式。他把直升机零件加工难题作为实训课题,全程实战教学,零件合格率从68%提升到96%,加工效率提高了40%。


分享说明: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

    相关图讯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本网站由国科网运营维护 国科网讯(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10-8851692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石路甲69号院1号楼1层一单元114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66964号-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96565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阿里巴巴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