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网

2025-11-07 14:17:07  星期五
立足国科融媒,服务先进科技
60年!只为在祖国北疆构筑坚实“粮仓”

点赞

0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7日 浏览量:10次 所属栏目:核工 发布者:田佳恬

  如果从高空俯瞰内蒙古中西部,鄂尔多斯、二连、巴音戈壁三大盆地的广袤土地上,荒漠与戈壁绵延数十万平方公里。在这片苍凉壮阔的疆域里,遍布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找矿者的足迹——他们一步一步丈量,一米一米勘查,执着追寻着深埋地下的铀矿资源。这份“找大矿、找富矿、找经济可采矿”的坚守与执着,源自60年风雨兼程的初心与传承。

微信图片_2025-11-07_103102_838

  从粤北山林的深沟险壑,到陕南腹地的悬崖峭壁,再到内蒙古中西部的茫茫荒漠,60年来,二〇八大队肩负“铀矿报国”的使命,在冰与火中坚守、在风与沙中前行,在铀矿资源保障与核地勘事业发展的长卷上,书写下从“拓荒筑基”到“卓越领跑”的奋斗史诗。

  “60年来,大队主要承担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二连盆地、巴音戈壁盆地的砂岩型铀矿以及内蒙古中西部硬岩铀矿科研与勘查任务,先后提交了1个超大型、7个特大型、1个大型铀矿床,以及一大批找矿靶区、矿点、远景区,成功推动内蒙古中西部成为我国最大铀资源勘查开发基地,确保了我国铀资源安全。”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大队长于恒旭表示。

微信图片_2025-11-07_103106_548

  而就在近日,二〇八大队再传喜讯——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首个特大型铀矿床——特拉敖包铀矿床落地,标志着二〇八大队“三新”(新地区、新层位、新类型)找矿取得重大突破,这为后续勘查开辟了全新空间。凭借过硬的核心能力,二〇八大队的铀矿勘查技术与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一路向北,拓荒筑基

  铀,是支撑核工业发展的基石。铀矿的勘查工作,是点燃核工业引擎的先行火种。1955年,毛主席在中南海观看了从广西富钟县带回的铀矿石标本,正式拉开了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序幕。锚定国家战略需求,中国铀矿勘查事业启航,国内迅速建立起找矿体系。然而,铀矿形成条件复杂,且分布不均,规模、品位变化大,这为铀矿勘查工作增添了重重挑战。

微信图片_2025-11-07_103114_004

  1964年,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一场声势浩大的找铀会战打响。四川、云南、贵州、新疆等省区的地质力量汇聚粤北,全力行动起来。1965年5月,来自五湖四海的铀矿地质人汇聚在广东省佛岗县龙山公社,就在这里,中南二〇九队第八队(核工业二〇八大队的前身)诞生,从此,二〇八大队踏上了“铀矿报国”的征途。

  粤北地区山高沟深、林密草茂,草丛与树枝间暗藏的“小咬”等害虫肆意侵扰,却挡不住找矿人的脚步。他们穿梭于峡谷密林,足迹遍布每一处山林深沟,以坚韧为刃,在荒山中探寻铀矿的希望之光。为了加强西北地区铀矿普查,1966年初,二〇八大队受命迁往陕西省安康地区开展铀矿普查工作。这里常年阴雨连绵,云缠雾绕的天气给勘查工作蒙上层层阻碍。“我所在的二小队在安康地区紫阳县毛坝作业。那里地处陕南和四川交界处,山大沟深,到处都是悬崖峭壁,林密草深、路窄弯多。因为没有公路不通汽车,所有的物资运送都是靠大伙儿肩挑背扛完成的。因为雨多路滑,出行只能穿草鞋。”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桂铁生老人满是感慨,“记不清穿烂了多少双草鞋”。

微信图片_2025-11-07_103118_247

  1980年,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二〇八大队再次踏上征程,整体进驻内蒙古地区工作,队伍更名为“核工业西北地质勘探局二〇八大队”。1999年地勘单位属地化改革,二〇八大队被保留下来,定名“核工业二〇八大队”。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伴随国家铀矿找矿战略从南方硬岩型向北方砂岩型的全面转向,二〇八大队凭借深厚技术积累与独特区位优势,成为此次战略调整的核心力量。

  60年来,二〇八大队一路向北,开展地质勘查。在这一过程中,大队不仅实现了技术的积累与人才的储备,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更圆满完成了国家交予的光荣任务。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铀矿报国”的深刻内涵。

  主力军中的主力军

  铀矿勘查的核心使命是为我国核电发展提供坚实的铀资源保障。多年来,二〇八大队始终协同推进“摸清家底”和“提交资源量”两大任务。不同于粤北、陕南野外的潮湿林密,内蒙古二连盆地深处,常年干旱肆虐、风沙不息,可即便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二〇八大队的勘查工作从未停歇。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二〇八大队成功探明努和廷超大型铀矿。这一发现打破了荒漠的沉寂,促进了我国铀资源开发格局的彻底转变——从南方常规开采的硬岩型,全面转向北方潜力巨大的砂岩型。“努和廷铀矿的发现不仅改写了国内无超大型铀矿床的局面,更让外界充分认可了二〇八大队的找矿能力与发展潜力。”于恒旭表示。

  然而,光明与挑战总是相伴而行。随着“保军转民”时期的到来,我国地勘行业步入低谷,地勘任务大幅锐减;1999年,全国地勘单位属地化改革启动,大批国家地勘队伍划归地方。在行业“寒冬”的冲击下,二〇八大队凭借过硬的找矿能力与潜力,在艰难时期得以保留下来,“成功保住队伍、守住技术能力、留存了完整工作体系。”

  “那时候真的很艰难,大队年勘查工作量仅3000米,而仅2024年大队的年勘查工作量就有近30万米,这个差距一目了然。”但即便如此,全体人员仍勒紧腰带,全心投入铀矿勘查,全力推进各项任务。

微信图片_2025-11-07_103124_635

  进入新世纪,二〇八大队以“主动破局”的姿态迎接挑战。2000年,大队在鄂尔多斯盆地实现铀矿“从无到有”的关键突破。此后,大队以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为两大核心区域,通过资料系统收集、铀成矿编图与预测、钻探查证等系统性工作,逐步推动远景区转化为靶区、靶区升级为矿产地、矿产地培育成矿床,构建起完整的勘查转化链条。

  20年间,大队发现我国首个特大型砂岩铀矿床——鄂尔多斯皂火壕铀矿床,落实二连盆地首个进入开发阶段的巴彦乌拉大型矿床,并成功开辟巴音戈壁盆地勘查区域,落实了塔木素特大型铀矿床,在内蒙古中西部形成一系列找矿成果。

  “通过持续查证,二〇八大队负责的三大盆地均实现了从‘0’到‘1’的历史性跨越,铀矿勘查技术与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内蒙古地区铀资源储量,为国家铀资源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于恒旭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微信图片_2025-11-07_103128_885

  此后,二〇八大队势如破竹,接连落实了纳岭沟特大型铀矿床、哈达图特大型铀矿床等一批特大型、大型铀矿床。在2023年度发布的“新时代我国铀矿勘查十项重大成果”中独占六项,国家铀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

  一路走来,二〇八大队在既有勘查区域内不断扩大资源储量,实现勘查成果的规模化延伸,使其成为我国铀矿勘查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国内最大的铀矿专业性勘探队伍,成为“铀矿勘查主力军中的主力军”。但二〇八大队并未停下前行的脚步。大队在“1”的基础上向着“做大做强”的新目标阔步向前,也由此开启了规模与质量双提升的新阶段。

  刀刃向内,激活内生动力

  要发展,必先破局;要破局,唯有革新。2023年,面对核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二〇八大队毅然按下“改革键”,以“刀刃向内”的决心与勇气,全面推进系统性改革。

  “这是大队建队以来‘动刀’力度最大的一次变革!”于恒旭表示。改革实施期间,二〇八大队聚焦核心痛点,精准发力:一方面大力推进组织机构优化与人员精简,全面开展全员竞聘,加速“三项制度”改革落地,通过体制机制的深度重塑,推动找矿能力与经济发展能力“双提升”,为大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另一方面实施资源配置集约化战略,集中优势力量强化铀矿勘查主业——构建“4个地勘分队+1个铀矿地质研究中心”的铀矿勘查单元,以及“4个钻探工程院+1个钻探生产部”的铀矿钻探单元,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勘查体系。同时,通过能力建设项目购置21台铀矿勘查钻机,并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购入各类钻探设备,钻探施工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成功跻身国内一流的非油气钻探施工单位行列。

微信图片_2025-11-07_103135_268

  在此次改革中,大队打破“身份”壁垒,首次实施中层干部“全体起立、公开竞聘上岗”,全体员工“双向选择,公开竞聘择岗”,实现“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

  薪酬体系改革同样精准有力。二〇八大队结合核地勘单位职能特点,按“职能部门、支持服务中心、铀矿勘查单位、铀矿钻探单位、市场经营单位”五大板块分类,制定差异化绩效工资标准,树立起“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干不得”的导向。“薪酬就是要向一线倾斜、向能干事者倾斜”,这一理念的落地,极大激发了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与决心。

微信图片_2025-11-07_103140_390

  通过系统性改革,二〇八大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改革答卷”。天然铀勘查能力显著增强:不仅提交多批优质可采铀资源、持续扩大找矿成果,2023年、2024年新增铀资源量更超下达任务两倍以上。大队管理效能持续提升,职工收入大幅增长,产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改革元年(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3亿元,创近15年最高纪录;2024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再创新高,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3亿元。连续两年荣获中核地勘集团授予的“业绩突出贡献奖”。

  60载栉风沐雨,从戈壁探矿的“拓荒者”到核地勘行业的“领跑者”,二〇八大队的每一步成长,都与国家能源安全同频共振;每一次突破,都为核工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他们在内蒙古的荒漠戈壁中,不仅找到了铀,更在祖国北疆构筑起坚实的“铀矿粮仓”。站在新征程,新起点,这支铀矿报国的主力军,将继续以“强核有我”的担当、“创新不止”的勇气,在新时代核地勘事业的征程上,书写综合实力更强、发展质量更高的新篇章!(中国核工业报)

分享说明: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

    相关图讯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本网站由国科网运营维护 国科网讯(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10-8851692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石路甲69号院1号楼1层一单元114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66964号-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96565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阿里巴巴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