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航空工业特飞所首次在低空经济领域承接的系统集成项目,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且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加工、试验测试等多领域,涉及强度、电气、软件等多专业的挑战,系统创新中心组建跨专业项目团队,建立了项目经理与技术负责人联合办公体系。
此时,年轻团队正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显示屏上“错误,误差过大”的提示再次击碎他们的希望。“已经是第七次试验了,还是无法计算出校准矩阵。”技术负责人邹笑浪说道。项目交付的最终节点已近在眼前。
“我来解决装置设计问题。”团队成员艾小玲主动请缨。作为强度设计负责人,他依托专业知识快速开展布局设计,绘制三维数模指导加工,并通过有限元计算反复优化传感器布置位置及尺寸,从原理上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
试验负责人王维佳则深耕数据分析处理,他查阅相关标准,建立各类系数与载荷的数学关系,推导出校准矩阵,同时完成加载工装设计、载荷谱编制与试验实施。第七次试验失败后,邹笑浪想起师傅的叮嘱,“不要只盯着试验结果,要从多组试验数据中寻找共同点。”
“大家再辛苦一下,把每次试验数据的折线图做出来再进行对比分析。”邹笑浪鼓励团队。通过对比,他们发现误差集中在零点附近,导致计算校准矩阵与解算载荷时误差叠加。关键问题找到后,工艺负责人周浩提出创新方案:将推拉力传感器改为拉力传感器,使传感器零点始终处于载荷数据零点之下,并配合正反螺纹实现载荷均布。修改后试验顺利完成,数据精度远超设计要求。
在荆门漳河机场,国内首次高速车载气动测试如期开展,新问题却接踵而至:“车体接口与数模不符”“车手反馈需加装加速度传感器”“数据处理需大幅提速”……面对现场难题,邹笑浪联合测控负责人万义爽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修改软件计算逻辑,将六分力计算时长缩短一半;编制交互界面,大幅减轻客户操作负担;同时为新增测试项目制定走线方案、配置采集板卡,实现不同类型数据同步采集。
团队还建立例会制度,技术与项目经理每天根据试验任务进行沟通,以客户满意为导向推动管理与技术双提升,最终成功完成国内首次高速车载气动测试,赢得客户高度认可。
回顾整个研发过程,邹笑浪感慨:“通过项目锻炼,我不仅巩固了电气专业知识,还在强度、质量、软件等领域有了新提升。有些电气上难解决的问题,从机械或软件角度反而能轻松破解,系统集成思路一下子拓宽了。”入职仅一年的王维佳,通过独立负责试验,快速成长为能编制大纲、组织试验、分析数据并出具报告的工程师;艾小玲则在梳理采购清单、制定计划、协调供应商交付节点的过程中,提升了供应商管理能力,保障了项目进度。
团队始终发扬系统创新中心“铁军”精神,争做“五有一知”航空青年,将个人成长与团队成功紧密结合,让青春在建设航空强国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芒。最终,这份凝聚着团队心血的成果,在第五届“鲲龙杯”青年创新创效大赛中获得银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