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20”新媒体策划是我来航空工业南京机电实习以来做的第一个策划。那个初夏,我怀揣着对单位的好奇和憧憬,第一次跟着同事到科研生产现场,观察职工的工作状态,采访他们关于“爱”的话题。
轰鸣的制造厂房里,她穿着工装,一头利落短发,神情专注地检查着手里的零件。我走上前去打招呼,她立刻抬起头回应,当被问到“520这一天有没有什么想说的”时,她认真而笃定地说:“希望南京机电越来越好,南京机电这个‘大家’好,我们的小家也就越来越好了。”
一天的采访下来,除了爱国、爱党、爱航空、爱岗、爱家的主旋律外,我还听到了发展速度、职工幸福、成长与未来等更具体的字眼。如今,我已工作两年,要问职工对南京机电的信任感从何而来,我想到8个字——因为看见,所以相信。当职工目睹了南京机电上下“有多拼”,产生了真切的获得感,自然就会提升对单位的信心。
在采访过程中,我还跟随同事来到山脚下的南京机电的老所——“第609研究所”,经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路过办公楼,沿着平坦的主路驶进被树木掩映在大山深处的制造厂房和试验室。我不禁惊讶,当年的建设者们要爬过几次山、跨过多少坎,才将这个野兽出没、荒草遍野的樱桃沟,改造成配套齐全的研究所;又在山沟里熬过多少个艰苦孤寂的日夜,才发展起液压、燃油、环控等核心专业;更难想象经历了怎样的咬牙坚持,才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孕育出空中加油技术。
“这还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来到老所。”同行的周博看向车窗外说着。周博自2021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以来,一直在综合机电系统部从事航空机电综合工作。
从襄阳樱桃沟的平房到南京水阁路33号的大楼,从开业初期2亿元的产值到最高70亿元的跃升,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集全所之力托举一项预研项目,到现在专业系统能力建设全面发展、军民机型号研制遍地开花,每一个人都看见了南京机电闯出舒适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宏大气魄,看见了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时“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定意志,看见了推进“十四五”规划时“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这些实打实的成效,让南京机电人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底盘牢,定能站得稳。
南京机电重才、爱才、惜才、留才的决心和诚意,也让职工们充满信心。为深入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南京机电着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打造高品质人才生态。2023年7月,南京机电首批121名博士、硕士顺利入住创智人才公寓。此后,越来越多的人才聚集于此。每逢过节,中心领导也会来到人才公寓与大家交流,让每一位职工都感受到了大家庭的关爱与温暖。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机电认真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完善人才发展体系。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将人力资源作为科研生产的第一要素,建立了涵盖干部、技术、管理、技能等4族11类、10级24等的职位体系,构建了职工职业发展通道;把型号任务作为平台,大胆使用年轻人才;鼓励技能带头人参与重大生产决策,发挥传帮带作用。近两年,《南京机电人才工作三十条》《博士二十条》等一揽子人才政策的发布,更是让大家看到南京机电重才的决心。大家相信,只要沉下心来,就能在各自的工作中有所收获,为推动航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身边的榜样们也激励着职工们。零下30摄氏度的海拉尔,飞机试飞时出现问题,徐祝政坚持在冰天雪地中摸查飞机状态,采集记录飞行数据。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对标世界一流,坚持战略定力,我们看见了南京机电坚持改革创新、提升运营质效的确定性;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实践,激发创新创效活力,我们看见了南京机电坚持以新提质、瞄准技术突破的发展力;聚焦首责主责主业,服务国家战略,我们看见了南京机电上下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一线职工只争朝夕、不舍昼夜的精气神。
因为看见,所以相信;因为信任,所以期待。我终于明白,职工目之所及是暖心的改变,幸福是自然而然;职工耳之所闻是真切的肯定,共情是油然而生;职工身之所历是显著的进步,满意是日新月异;职工忆之所及是艰辛的跨越,感慨是真心实意。所以我们相信“南京机电这个‘大家’好,我们的小家也就越来越好”,所以我们期待“南京机电越来越好”。(孙晓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