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昌飞零部件配送车间仓库里,吊车正缓缓移动,将一堆蒙着防尘布的进口铜网移至空地。公司存货管控攻坚团队的党员们戴着手套,逐一检查铜网的完好度。指尖划过金属网格的沙沙声中,夹杂着热烈的讨论。“这批物资闲置了半年,今天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党支部书记万焕将登记表拍在临时支起的折叠桌上,红色水笔圈住的“待处置”字样格外显眼。两小时后,与供应商的视频会议结束,党员们脸上露出笑容,“反工序”协作方案敲定了,这些铜网将通过工艺再造重归生产线。角落里,年轻党员小陈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记满了37条存货处置心得,这是党支部老党员带新同志“传帮带”机制的生动注脚。
把党旗插在存货管理最前沿,方能破解“增量难遏、存量难去”的困局。零部件配送车间党支部创新推行“三会一课+现场攻坚”模式,将组织生活会开到仓库货架旁、物流现场里。针对座椅库存积压的问题,攻坚团队连续奋战,核查上百份历史合同,跨部门协调技术参数,最终促成跨构型方案,直接减少百余万元新增采购。面对科研项目急缺的物资,党员先锋队用3天时间梳理出200项闲置成品,建立“科研物资共享池”,盘活上百万元沉淀资产。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开发出存货智能预警系统,党员技术骨干牵头编写的算法模型,已提前预警12批次可能形成的冗余库存,避免损失超200万元。如今,五大物料板块均设有“党员责任区”,出入库、调度、处置等关键环节都有“党员示范岗”的党员值守,形成了全员参与的管控网络。
“党建+管理”,让厉行节约成为习惯。团队不仅实现年度降本目标,更构建起“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处置”的全流程机制。从货架上的每件物料到生产链的每个节点,红色力量正推动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党员们常说:“管好一钉一铆,就是守护航空事业的根基。”这种精打细算的作风,正成为团队攻坚克难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