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型号部装交付任务不断带来新的挑战,更高月产目标向生产节拍拉动提出了更严要求,数字化生产的智能驱动转型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洪都飞机部装二厂来说,是必经之路。
从“远方的标杆”到“脚下的路”
“数字化发展是明确的方向。”洪都公司飞机部装二厂负责生产和综合管理的周主任曾参观过一些数字化进程较高的生产车间,这让他对数字化生产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我们现在已经打通了系统配套的通道,就像医生开药一样,实现了工艺开好‘药单’,系统自动抓取,库房按要求‘配药’。接下来,我们不断学习、正在尝试计划自动下达与人力资源匹配,利用数字化统筹人机料法环各个方面。”
在装配现场,负责生产组织的林组长介绍了分厂提升产能的种种举措,而这些举措的背后,都离不开信息的归集与统计。他打开生产现场电脑中的部装MES系统,清晰呈现出一整套贯穿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穿透式管理脉络。“我们的生产需求、问题反馈,都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处理,它综合了很多系统的数据,可以自动抓取。”这套系统以数字化手段构建了完整的管理闭环,从生产准备到生产执行、从质量管控到人员效能,每个表格、每份数据都是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抓手和铁纪落实的有效工具。
从需求捕捉到需求解码
为了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生产,洪都公司飞机部装二厂和相关生产单位分别派人员去信息化部门学习,小谢便是其中一员,她现在已经是分厂数字化团队的骨干成员了。
“我之前是生产人员,对分厂业务更为熟悉,但没有接触过系统开发,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学。”小谢轻点鼠标,熟练地演示起自己参与开发的系统,“记得我第一次自己做这个模块,用了一上午,边做边问,现在估计最多20分钟就能做完了。”
在数字化建设深入人心的大形势下,工段、库房、工艺等在使用系统时遇到什么问题或建议,都会积极向小谢提出来,而她则会在分析思考后,与信息化部门工作人员一起沟通开发可行性,形成优化方案。“最近半年,我们收到了近200条需求,内容很详细,目前已经解决了80%。等计划自动下达和工艺指令自动确认完成后,这条线就可以实现全自动了。”
与此同时,数字化团队的另一位青年骨干小卓正在做着看板开发工作。为了让数据更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他需要根据用户需求,构建精准匹配的可视化图标。生产过程千丝万缕,一个看板是生产组织的思路图,更是分层例会时最实用的作战图。
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近年来,洪都公司飞机部装二厂在开发系统的同时,聚焦数字化改革,组建了数智装配团队,全面负责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与管理。随着一项目进入批产阶段,部件尺寸、使用材料、精度要求等方面的新变化向传统人工装配发出了挑战,数智装配团队担起了重担。
“我们在机身机翼加工过程中,使用柔性精加工可以将周期缩减60%,传统吊装、调姿使用新设备后,整个过程所需人力缩减了75%。”数智化装配组孔组长对智能制造带来的改变深有感触。
从生产现场的人员密度来看,智能制造区域显然没有热火朝天全面铺开的人工装配那般热闹,但我们外行看“热闹”,内行则看的是“门道”。他们看到的是新的“大干”热潮。
目前,分厂的柔性精加工系统、自动制孔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都已经在产品上实现了成熟应用。自动制孔机器人的站位负责人小游最先参与到这台设备的使用中:“我们一台设备约等于一个班组,手工钻孔需要5个步骤,现在从壁板上钻孔,一刀直接到位。”
设备到位了,人员培养也在同步推进。分厂全面推进“智能化+数字化”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装配人员对解放生产力的夸赞、检验人员对制孔一致性的肯定,吸引了更多的技术人才主动参与到智能制造团队中。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和江西省技术能手小周也主动申请来到了自动制孔机器人站位。从“老师傅”到“新学徒”,意味着新的成长机遇。
有了数字化的加持,型号架外交付不断刷新最快纪录,洪都公司飞机部装二厂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实战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是对产能提升的突破,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根基。洪都公司也将继续直面挑战,全力前进,跑出“智造”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