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时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导弹院制造中心的屏幕上播出了一封感谢信,吸引大家纷纷驻足观看。“部件测试设备出现MES数据无法上传的问题。因问题迟迟无法解决,特寻求制造中心协助。通过刘澎两天的努力,修正了测试设备MES数据无法上传的问题,极大缓解了生产现场因设备信息化问题导致的交付压力,特此感谢。”这短短的一封信,承载着刘澎入职以来的汗水和成长。
刚加入制造中心,被分配到温箱项目时,刘澎还是个跟在老师傅身后记笔记的“小刘”。那些错综复杂的设备接口和五花八门的通讯协议,常常让他忙到深夜。这时,老师傅会给他打气:“我们的工作对生产现场有很重要的意义,大家对搭建好用的资源共享平台有坚定的信念,保持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回报的。”
经过前辈鼓励,刘澎重新鼓起干劲,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技术工作需要的不仅是热情,更要有绣花般的坚持。他靠着不断的学习,逐渐摸清了每台设备的“脾气”,从深入现场逐台摸排设备状态,到架设网络打通物理连接;从复杂通信协议的细致解析,到软件平台的自主开发与精心部署——当项目成功结题时,一个透明、流通、高效的温箱资源共享平台就此诞生。
一次关键吊挂设备出现故障,实验迫在眉睫。刘澎临危受命,与运维团队争分夺秒地投入战斗。党师傅和罗师傅负责排查硬件端,刘澎则紧盯软件系统,眼里映出不断刷新的报文和数据流。不知过了多久,一条错误指令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向团队汇报:“党师傅,软件显示这个位置对应的通讯板接口数据传输中断了。”“收到,我们马上检查。”当屋顶传来“通讯板腐蚀损坏”的确认信息,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落地。电路板更换后设备轰鸣重启,科研任务顺利进行,刘澎才长吁一口气。这种与团队并肩作战的经历,让他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测试设备突发软件崩溃时,刘澎则把自己关在机房,一行行进行代码排查,找到了引发软件崩溃的原因。他果断修正代码逻辑,优化资源分配。当修改后的代码通过验证、设备指示灯重新亮起时,他长舒一口气。
刘澎的抽屉里还放着几本写满的笔记本,记录着一些失败的调试经历。现在他依然保持着记录学习的习惯,只是从跟在别人身后学习,变成了带着新人一起解决问题。他总说:“技术工作就像爬山,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登高一步,看到的风景就不同。”
车间里的机器仍在规律运转,屏幕上的数据信息流不断刷新,刘澎和团队成员们又投入到了新的设备调试任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