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核七院在2024年度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考核中再获“标杆”,这是公司连续三年荣获科改示范标杆企业。一组亮眼的数据,是中核七院科改成效的生动写照。营业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超20%,非核业务占比从5%提升到36%……五年改革奋进,五年砥砺前行,自2020年入选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企业以来,中核七院以坚定的步伐和不懈的努力,推动创新平台集群效应凸显,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应用,经济指标跨越式提升,为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谱写了改革创新的壮丽篇章。
强化顶层设计
厚植创新能力发展“沃土”
五年来,中核七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行业发展需求和公司“十四五”建设发展目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系统开展能力梳理,打造“双核驱动、四维协同”的科研管理新范式,通过战略聚焦、组织重构、制度创新和外部协同同时发力,全面实现了核心能力突破与创新生态构建的深度融合,推进了科研资源从“碎片化分散”向“体系化聚合”的质变,支撑了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与产业创新需求。形成中核七院技术体系图谱,为后续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明确方向。组建中核七院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研发中心,打造了由清华大学及知名985院校硕博士组成的阶梯式科研团队。协同创新开放基金向社会公开,近两年完成9项申报指南的公开发布和评选,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十几家一流高校和研究院所积极参与。2024年设立创意基金,面向市场,鼓励奇思妙想和金点子,为后续项目立项论证奠定基础。
加强平台建设
筑牢科技强企坚实“底座”
高水平科研平台,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担当,是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五年来,中核七院先后推动中国原子能智慧核燃料工程核技术研究中心、同位素制备及辐照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大气复合污染识别与控制重点实验室落户公司,集团首个青年创新创效联合实验室设立,坚持思想引领、资源整合、项目驱动、人才共育,持续推动青年创新创效。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批博士进站,立足成为公司引才聚智的“强磁场”,高质量发展的“加油站”。公司科技创新基地建成并投用,实现公司历史性整体搬迁,为公司实验研发奠定了硬件基础和发展空间。
瞄定国家需求
塑造七院硬核创新“品牌”
五年来,中核七院坚持“四个面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项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个个引领行业的科技产品不断产出。六氟化铀运输容器和核燃料芯块运输容器设计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设计批准书。自主研发的“天光地热一体化撬装机组——核美一号”,助力乡村居民绿色低碳取暖,提供了清洁、可持续的“中核七院”能源解决方案,受到了中宣部的高度赞扬。太阳能+空气能一体化热泵项目形成系列化产品并成功示范应用,为能源综合利用领域发展增添新动能。多功能多模块智慧管网管理平台完成开发,可广泛应用于智慧社区及厂区地下管网和生产运行管理,为地下管道探测及综合管理提供中核七院“智慧方案”。
坚持数智融合
打造新质发展强力“引擎”
中核七院推动数智技术与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完成了中国原子能数智化建设方案的顶层设计,提出“一基两翼四新”的全产业链数智化发展新范式。开展铀浓缩供取料全过程数字化解决方案研究,深度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智能装备与工业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构建高效、协同、安全的供取料系统数字化体系。开发形成基于机器学习的缺陷智能检测应用系统,实现了燃料棒焊缝数字图像缺陷的自动检出及分类评价。打造了行业首个工业控制系统网络空间安全仿真平台,具备了行业领先的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和实战技术能力。数智技术成果在产能项目及其它十几个重大项目中的成功应用,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助力核燃料数智化转型不断迈上新台阶。2023年度2项成果入选工信部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名单。
科改以来,公司先后荣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山西省文明单位等各类表彰和奖项500余项、1800余人/次,整体改革工作列入国资委改革优秀案例,改革创新成果荣获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原子能2023年度业绩突出贡献奖。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的收官之年,也是中核七院独立建院60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中核七院将坚持通过改革促发展、强动力、增活力,以卓越绩效模式导入为抓手,以思想破冰、管理变革、作风转变引领发展转型升级,乘势而上,奋力书写中核七院高质量发展卓越答卷!(中核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