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束虚拟光柱穿透卫星舱板,电缆像被点亮的星河在操作者眼前缓缓铺陈。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2所“卫星电缆敷设AR(增强现实)可视化指导系统”应用现场的真实一幕。今年7月,该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以“1∶1毫米级数字孪生、电缆全程可视路径、人机语音实时交互”三大核心能力,将延续数十年的“记忆式装配”模式升级为“数据领路”模式,将AR技术从“概念”变成“生产力”。

图为812所电装部操作人员在进行电缆装星前确认工作。陈凯 摄
痛点破冰:给“星体神经”装上数字导航
卫星电缆素有“星体神经”之称,动辄上百根、数千分支,传统作业沿用“三维模型+人工记忆”的“记忆式装配”模式。面对高密度布局、跨舱段走线,操作者需反复核对三维模型、来回比对实物才能把电缆路径真正“刻”进脑海。即便如此,敷设复杂走向仍依赖个人经验,无形中拉长了电缆装配周期。
当高密度发射任务成为常态,工程任务每个环节都在追求效率,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选择。与其让电缆继续“盲走”,不如为它装上一套实时导航,让电缆路径看得见、标得准、走得快,将“记忆式装配”升级为“数据领航”。
慧眼破局:AR点亮“星体神经”新路径
812所锁定“电缆三维敷设路径信息获取及记忆”这一制约卫星电缆敷设效率、质量及过程本质安全提升的共性环节后,便迅速组织开展电缆路径可视化指导技术攻关。
在众多技术路线中,鉴于AR技术在真实场景—虚拟信息高度融合、实时感知、人机灵活互动等方面的优势,该所决定进行该技术的移植应用。
该所解决了大尺寸构型在复杂环境下投放漂移的问题,确保数字孪生体与真实星体的1∶1毫米级重合。针对噪声环境中的语音识别难题,该所使用相应技术,提升语音识别准确率,确保系统即使在噪声环境中,也能精准识别并快速响应操作指令,彻底解放双手,实现“边说边装”。此外,通过优化传感器融合算法,系统可实现形成“感知—决策—执行”毫秒级闭环,全方位保障电缆敷设过程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一系列技术突破为812所AR技术的落地应用筑牢了根基。
实战变革:开启高效作业新体验
在812所电热集成单元现场,组长黄华强佩戴便携的AR头显走向产品,“隔空虚击、语音交互”。伴随着一系列体态和语音指令的发出,完整的电缆虚实融合场景跃然而出,高亮的电缆路径、准确的弯曲半径、清晰的接口编号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全局式、遮蔽式显影方式更有助于他在电缆敷设的不同阶段精确获取有利信息,沿着高亮路径,双手无需离开操作面,就快速精准地完成了电缆敷设任务。
“这套系统有效提升了工作的便捷性,特别是在登高作业时,无需反复上下查阅文件,极大地提升了装配效率。”黄华强说。
AR系统的正式应用,使整个电缆装配流程得以从传统模式的“看图—找线—确认—返修”低效循环,升级为“光看—敷设—完成”的高效流程,实现作业效率的大幅提升,同时还减少了1/3人力资源。
场景拓展:AR“生长”无限可能
电缆敷设只是AR技术在卫星制造领域的切入点,其应用潜力远不止于此。目前,812所已实现该系统在电缆敷设、热控产品装配、结构板制造等关键场景下的成熟应用,AR技术凭借其直观、高效、精准的优势,显著提升了操作效率和质量,降低了人为失误的风险。
后续,812所将进一步探索基于AR的虚拟培训系统,以适应未来技术发展和提高培训效率的需要。而且随着技术持续进步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AR技术的应用范围将继续向单机装星、结构机构装配等更复杂的领域推进,让AR可视化指导系统在卫星制造的全生命周期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812所将持续扩展数字赋能惠及范围,以手段革新撬动效能跃升,为卫星领域攻坚任务的圆满完成保驾护航。
(陈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