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这套‘独门秘籍’,今年车间过程质量问题同比下降51.7%。”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星级现场,七院7105厂总成车间主任段鞠的话语中满是底气。这份成绩的背后,是该厂以“系统化、可视化、精细化、精准化、系列化”为核心的质量管理革新实践。
织密防控网,风险早“现形”
质量管控的根基在制度。总成车间围绕“人、机、料、法、环、测”六大生产要素,对原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重构,量身定制28个涵盖现场全要素的管理制度和48项标准化管理流程,为质量管理搭建起坚实框架。
制度落地的关键在执行。为避免质量管理停留在“纸面上”,车间创新建立“型号+组织”两级联动风险防控网,以职责清晰化、流程标准化、方法规范化为目标,发动全员参与风险排查,让质量管理变为群体的“行动自觉”。
“以前发现问题往往是事后补救,我们现在要做到事前‘排雷’。”质量员赵潘的这句话,道出了车间质量工作的核心转变。
在电装生产环节,“排故专家”段治东凭借多年经验,敏锐发现产品焊接时存在错焊无法检出的风险隐患。按照防控流程,该问题迅速被纳入风险清单,车间迅速制定防错方案,同时启动长效管控机制,成功将质量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这种“人人都是安全哨兵”的全员防控模式,让质量风险无所遁形。
创新破难题,全员齐发力
“现在操作就像看说明书一样简单!”刚入职不久的唐钰琪对着工位前的图示化SOP快速上手。这些简洁图示是车间传递工艺规范的“灵丹妙药”。像静电防护这类关键环节,图文标注让员工“抬头即见、随做随查”,从源头减少失误。
“不断提升作业文件的指导性,能有效降低手工作业环节低层次质量问题的发生。攻坚期间,车间已梳理完善20多项工艺规范、60多项操作指南,真正实现了‘一图读懂、一步不错’。”焊接台前,总成车间副主任王冬雪现场展示着正确的操作步骤。
7105厂鼓励一线员工开展创新,推动产线升级,通过工艺攻关、创新创效、设备联合开发、软件自主开发等开展小革新、小创造。防错加电工装、危化品柜智能管理系统、工装管理系统等浓缩了员工创新智慧和操作实践的小创新,像“手术刀”般精准除隐患。
“之前手工编号导线,操作粗放、效率较低,还容易出错,现在扫码打印一键完成,省时又省力!”操作者苏全超兴奋地介绍着所在团队自主研发的导线编号打印系统。
“质量赋能创新。”七院劳模与工匠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王彪说,工装管理系统不仅让车间工装问题归零,还帮其他车间解了难。
面对攻坚严峻形势,总成车间建立“五查”(自我检查、随时检查、剖析检查、专题检查、赏识检查)机制,实现全流程监督。此外,车间还创新开展“奖励”督查。
有赏有罚的导向点燃了车间员工的热情,“现在检查不只是挑毛病,也会表扬好做法,大家更愿意主动改进。”班组长张城川谈到了班组最近的变化。
青年员工龙娟因持续零差错被评为“年度优秀操作者”,更是带起了总成车间比学赶超、争做先进的热烈氛围。
沉淀“智慧库”,绝招永传承
“这些经验比纯理论管用!”近年入职的工艺人员小张通过自学案例库,快速成长为班组骨干。“新员工只要翻一翻《典型质量案例集》,就能快速避开很多‘坑’,这些新鲜血液很快就能成长为攻坚骨干。”工艺组长王开兴介绍道。
为让质量“绝招”得以传承,总成车间将典型问题、特殊器件操作要点系统汇总,编制完成《6S和目视化管理手册》《预防性质量管理手册》《特殊元器件库》《多余物防护集锦》等系列资料,构建起涵盖生产全流程的“电装数据库”,供员工随时查阅、动态更新。
此外,“精质大讲堂”“我是培训师”“质量走进摄影棚”“微课堂”等特色质量文化活动,通过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攻克技术难关、提升产品质量的经验技巧传递给每一个人,让质量理念深入人心。
以“五化”工作法为抓手,7105厂总成车间成功重塑质量管理基因,实现攻坚过程全流程标准作业、质量数据精准管控、质量管理全员参与。如今,该车间已成为7105厂质量管理的标杆,先后获评集团公司“质量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刘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