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网

2025-11-05 03:08:01  星期三
立足国科融媒,服务先进科技
担当作为 | 万汉平:扎根西藏,在雪域高原掘“热”

点赞

0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浏览量:9次 所属栏目:核工 发布者:田佳恬

微信图片_2025-11-04_114919_342

扎根西藏,在雪域高原掘“热”

  中核地质科技有限公司地球物理与综合矿业事业部总经理万汉平带领团队坚守西藏高原开展地质勘探近十年,团队克服高海拔、极寒气候等困难,为西藏高温地热发电项目提供了关键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持。

  高原地质勘探的日常

  2017年,中核集团启动西藏高温地热勘查开发项目,旨在探索高温地热能的高效规模化利用,促进我国高温地热能的开发。彼时,国内高温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已近乎停滞二十年,工作基础非常薄弱。万汉平作为核地研院技术骨干,主动承担勘探任务,他坦言:“西藏高温地热潜力巨大,尽管技术挑战很大,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实现突破,这是国家清洁能源布局的重要一环。”

微信图片_2025-11-04_114934_471

  团队初期进驻那曲时,面临多重挑战。当地平均海拔4700米,年平均气温-2℃,冬季最低气温可达-30℃。初期没有固定驻地,团队借住在谷露乡一家藏族茶馆内,狭小的房间内挤满仪器和行李,夜间需裹着羽绒服入睡。高原反应导致多数成员出现头痛、失眠、呕吐等症状,部分人员血氧饱和度一度降至70%以下。团队骨干张松回忆:“前三个月,每天靠止疼片坚持工作,但必须尽快适应环境。”

微信图片_2025-11-04_114938_042

  高原施工期极短,为加快获得勘查资料,项目团队连续7个月奋战在海拔4800米的野外一线,平均每天步行超15公里,这对项目团队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大的身体考验,极为不易。技术员吴儒杰在工作日志中记录:“2022年10月19日,多日雨雪逐渐转晴,为抢工期,赴西侧念青唐古拉山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途中突然下雨夹雪,只得返回驻地。”这种耗费大量体力却又无功而返的事,在天气多变的高原野外勘查工作中已是平常。

微信图片_2025-11-04_114942_484

  找矿突破

  西藏高原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构造格架错综复杂,加之持续的新构造运动不断改造深部地热流体的运移通道,地勘工作难度极大。国际高温地热井成井率仅为30%。2020~2021年,团队在谷露地热田启动首轮钻探,前两口井均探获高品位地热流体,最高热储温度达189℃,但第三口井钻至1800米仍未达预期。为此,团队耗时近两年,通过开展补充地质勘探并反复分析研究勘测数据,最终决定推翻之前的成矿模式,基于新的推断重新构建热储模型,2023年,第二轮部署的三口井全部成功揭露到170℃以上的高温热储。至此,项目团队共实施的6口钻井中有5口高产井,高产井成功率达80%,合计总产能超过20MW,为谷露高温地热开发项目提供了资源保障,也极大推动了集团公司高温地热发电产业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5-11-04_114945_891

  技术发展创新

  万汉平团队围绕高温地热勘查开发持续进行科技攻关,在勘查技术方面,建立了地热田远景区优选与综合评价技术,创新发展了“地壳局部熔融-活动断裂-高温水热循环系统”三位一体的联合控热模式,基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地热成因机理,构建了中高温热储控热要素及深部地热异常的识别标志,提出了中高温地热资源勘查技术体系,实现对深部高温热储的三维空间定位,极大提高了勘查成功率;在地热钻完井及测井方面,创新建立了简易控压近平衡钻井及低固相泥浆冷却平衡钻井等技术,有效解决了浅埋深、大流量、高温高压热储的井喷、井漏、压差卡钻问题,提高了单井产能,并降低了钻井成本,可实现在保留各层热储的条件下持续钻进;在地热流体防垢阻垢方面,自主研发了针对高温地热田的化学阻垢工艺,成功研制了化学阻垢剂和自动加药系统,成功解决了高温地热田结垢难题。

  这些围绕高温地热勘查开发实际问题开展的科技创新,有效解决了高温地热资源开发面临的难题,不仅为集团公司西藏高温地热发电项目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也极大推动了国内高温地热勘查技术的进步。2024年,万汉平项目团队联合相关高校成功申报并获批了国家深地重大专项《深部高温地热能探测评价及开发利用示范》,国家深地重大专项是面向深地科学前沿,实现我国深部探测与矿产资源勘查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温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技术进步。

  成果及应用

  基于谷露地热田资源勘查的突破,谷露地热田获批西藏首个国家清洁能源大基地,将建设地热、风电、光伏一体的清洁能源系统,总装机容量59万千瓦,其中,谷露地热电站规划装机4万千瓦,并即将启动一期2万千瓦地热电站的建设工作,届时,该电站将成为我国海拔最高、装机规模最大的地热电站,对西藏自治区电力结构优化、促进我国高温地热发电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西藏地热勘查团队的工作,体现了科研攻关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近十年的持续探索,团队突破高温地热勘查开发技术瓶颈,构建起从资源评价到热储开采的全链条技术体系。随着我国“双碳”战略推进,高温地热发电作为稳定基荷能源的价值日益凸显,万汉平团队的实践为西藏高温地热能的开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中核地质科技)

分享说明: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

    相关图讯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本网站由国科网运营维护 国科网讯(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10-8851692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石路甲69号院1号楼1层一单元114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66964号-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96565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阿里巴巴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