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工业自控所的民机飞控系统研发中,一张张薄薄的检查单,却承载着研发质量与适航过程控制的千钧重量。它们是航空人用智慧凝聚、用责任铸就的“质量压舱石”。
让零散经验聚成“安全合力”
“一定要让检查单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体系平台。”2023年底的一次例会上,李麟指着工程师电脑里散落的数十份检查单文档,提出了这样的设想。随后,团队化身“考古学家”,从各处零散信息中梳理出上百份检查单,逐步搭建起规范的检查单体系。
“个体的经验得以固化,组织的知识得以传承,岗位的责任得以升华。”徐翠珠回忆道。正是这一体系的建立,让原本分散在个人手中的技术经验,变成了可复用、可推广的组织财富。从“技术跟跑”到“标准引领”,检查单见证了自控所科研团队攻坚克难的日日夜夜,更确保了民机飞控系统每一项设计、每一次审查、每一项任务的可靠与安全。
让小小单据成为“入门钥匙”
“检查单绝不仅仅是一张需要打勾的技术文件。”在自控所新员工民机培训课上,这句话被授课老师反复强调。民机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规章标准多、程序要求细,而检查单恰好是这些复杂要求的“翻译官”——它将抽象的标准,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具体检查项目。
通过检查单,新入职的工程师、DQA(设计质量保证工程师)能快速明确“查什么、怎么查、按什么标准查”,不仅提升了工作规范性与效率,更有效降低了因个人理解偏差或经验不足导致的风险。这张小小的单据,成为新员工融入民机研发体系的“入门钥匙”,让他们的质量意识从入职之初便深深扎根。
让每一项检查都“精准落地”
“要把‘体检’做好,首先得把检查项做准确。”在蓝标件交付前,为确保集成状态就绪的“健康大体检”无遗漏,自控所过程保证团队曾连夜召集各部门设计人员,对检查任务逐条核对、逐字斟酌。
从试验设备状态到环境参数,从被测件构型到操作流程,团队成员围绕每一个检查项展开讨论,直至凌晨才完成检查单更新。这份对“精准表述、全面覆盖”的执着,不仅保障了次日集成检查的顺利推进,更让检查单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得到进一步锤炼——每一次优化,都是对“精益求精”质量理念的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