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网

2025-10-27 21:35:19  星期一
立足国科融媒,服务先进科技
从戈壁创业到智造新篇:甘肃昆仑的传承与破茧之路

点赞

0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7日 浏览量:11次 所属栏目:核工 发布者:田佳恬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3819_205

  甘肃昆仑生化有限责任公司的接待室里,两幅略微有些泛黄题字静静悬挂,一幅是199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题写的“核工业甘肃昆仑工业公司”,另一幅则为1996年时任核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蒋心雄留下的“艰苦奋斗 依靠科技 提高效益 争创一流”。“这是我们最珍贵的传家宝。”甘肃昆仑党委书记武翊的话语里藏着半个多世纪的故事——1968年诞生于河西走廊戈壁的核工业七九六矿,从战风沙、凿深井的铀矿基地,到如今年产万吨特种玉米淀粉的行业明星;从保密军工企业到现代化市场主体,甘肃昆仑用三代人的深耕,在玉米加工赛道上书写了一段破茧传奇。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3822_753

  1968-1992

  戈壁铸剑:三线建设者的热血拓荒

  01荒原立基:铀矿基地的艰苦创业

  1968年,“三线建设”的号角响彻西北荒原。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告别亲人,在河西走廊戈壁滩扎下根来,隐姓埋名投身核工业七九六矿建设。没有住房就搭简易棚屋,没有设施就自建送变电工程与输水管线,没有交通就镐锹并举修公路、建铁路专用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攻克铀矿提取技术难关,建成河西走廊首批铀矿冶基地,构建起从勘探到生产的完整体系,为国防建设与核电事业筑牢资源根基,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戈壁落地生根。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3826_199

  (国营七九六矿)

  02转型萌芽:从军工到民品的探索

  1979年,国家战略调整促使矿山暂停军品生产。七九六矿率先踏上“由保密到推广、由军工到民品、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型之路:运输队、基建队等相继成立,甘草厂、轧钢厂等项目陆续投产,在民品市场摸着石头过河。1985年,当时的项目人员在考察时,发现玉米淀粉市场需求旺盛且技术门槛适中,他带回一袋玉米,对大家说:“咱们西北最不缺的就是玉米,就该干这个!”1991年,矿山被列为“八五”三线搬迁单位;2002年,历经34年的七九六矿宣告破产。但老一辈建设者的坚守,已将奋斗基因注入企业血脉——他们中有人奉献一生,有人长眠戈壁,而矿上成长的新一代,正带着转型火种走向新征程。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3829_779

  (职工们修建公路)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3836_139

  (安装队职工野外用餐)

  1993-2018

  涅槃重生:玉米淀粉里的市场突围

  03迁址新生:从铀矿到淀粉的跨越

  1993年,国家计委批准3万吨玉米淀粉项目立项,企业迁址张掖,甘肃昆仑生化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新公司剥离社会职能、甩掉历史包袱,在市场浪潮中开启重生之路。搬迁初期,员工挤在简易住房,衣食住行困难重重,面对市场竞争更是手足无措。但1985年埋下的转型种子终见萌芽,将这颗金色颗粒定为转型方向。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3839_431

  (玉米淀粉生产设施)

  04改革破局:制度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为适应市场经济,公司推行系列改革,全员劳动合同制让员工与企业共命运;干部“三干法”“二制”管理提升效能;“一级管理,两级核算”与“6S”管理深化精细化运营;通过“四标”体系认证构建规范运营机制。三项制度改革更让“生存靠发展、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晋升靠业绩”的理念深入人心。管理机构精简、效能提升,干部员工热情被激发,推动企业实现“三率”提升、“三费”降低,竞争力全面增强。

  05精神传承:题字里的使命与坚守

  1995年12月,邹家华副总理听完七九六矿转型汇报后,挥毫题写“核工业甘肃昆仑工业公司”,让刚完成搬迁的团队热泪盈眶:“国家没忘记我们。”

  1996年夏,蒋心雄总经理视察时,见车间悬挂“两弹一星”精神标语,当场题词“艰苦奋斗、依靠科技、提高效益、争创一流”。他惊喜地发现,这家转型企业正以军工标准管控民品质量。这种坚守很快结出硕果,“昆仑雪”淀粉拿下多笔订单,获评甘肃省名牌产品,“昆仑雪”商标成为省著名商标。

  06成长跨越:从扭亏为盈到行业认可

  2018年,甘肃昆仑首次扭亏为盈,年营收突破6亿元,利润超500万元。凭借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先后获得“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省市两级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在玉米深加工领域站稳脚跟。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3842_717

  (部分所获荣誉)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3845_879

  (核工业昆仑公司成立)

  2019至今

  智造未来:循环经济中的绿色崛起

  07战略搬迁:“出城入园”的跨越突破

  2018年末,老厂区面临设施老化、工艺落后、能耗高等困境,且毗邻国家级湿地公园制约发展。甘肃昆仑党委果断决策“出城入园”,2020年克服全线停机半年压力,实现当年搬迁、投产、盈利的跨越,为安全升级、品质提升、市场稳固奠定基础。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3848_805

  (出城入园后的新厂区)

  08创新驱动: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延伸

  依托"高新技术企业"与"省级技术中心"平台,甘肃昆仑深化与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合作,获国家专利11项。专用玉米浆商品化、高直链淀粉研发落地、发酵饲料项目转化,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针对产业链原料供应短缺的瓶颈问题,公司自 2022 年启动原料基地建设,当年试种糯玉米 2000 余亩并取得成功,经过持续扩产,目前种植规模已近 3 万亩,从源头保障了生产需求。凭借稳定的原料供应与成熟的加工技术,甘肃昆仑糯玉米淀粉产品竞争力稳居行业前列,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60%,向 “国内特种淀粉领军企业” 的目标稳步迈进。与此同时,同步布局的鲜食玉米产品已完成 “种植 - 加工 - 销售” 全链条搭建,鲜食玉米生产与市场销售均步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轨道。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3856_657

  (昆仑雪牌鲜食玉米)

  09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甘肃昆仑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在研发、原料保障、技术改造、春耕秋收等关键环节聚力,党支部与党员在急难任务中冲锋在前,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与先锋模范作用。2023年,企业营收突破9亿元,利润超1000万元,斩获“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字化车间”“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等称号,并五次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微信图片_2025-10-27_103900_607

  (春耕党员突击队)

  从戈壁创业到智造新篇,甘肃昆仑正以创新为笔、绿色为墨,书写中国特种玉米淀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答卷。(中国宝原)

分享说明: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

    相关图讯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本网站由国科网运营维护 国科网讯(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10-8851692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石路甲69号院1号楼1层一单元114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66964号-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96565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阿里巴巴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