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网

2025-10-21 09:17:31  星期二
立足国科融媒,服务先进科技
10天 · 6时区 · 12少年

点赞

0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浏览量:18次 所属栏目:核工 发布者:田佳恬

  初秋的北京,晚风已有了些凉意。2025年9月21日,北京时间17时20分,埃塞俄比亚航空ET604航班稳稳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12双好奇的眼睛透过小窗张望——这场跨越6个时区、一万五千公里的中纳友谊之旅,终于揭开了序幕。

  1

  “Bruce Lee!Jackie Chan!I like Chinese Kong Fu!”大巴车上,男孩们纷纷激动地讨论。在纳米比亚,李小龙和成龙几乎是所有男孩们最爱的中国明星,带着这份喜悦,他们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远行,是中纳建交35载时光里,青春与青春的约定,是中国与纳米比亚跨越山海的拥抱。 

  1990年3月21日,纳米比亚独立钟声响起的那一刻,中国以“外交闪电”率先与之建交——这跨越印度洋的握手,为中纳35载友谊奠定“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石,更成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开篇注脚。

  从独立初期的基建驰援,到新时代的合作共赢,铀资源开发与产业协作始终是两国关系的硬核纽带。纳米比亚罗辛铀矿,这座全球运营历史最悠久的大型露天铀矿,因2019年中核集团收购68.62%股权控股后重焕生机:84%本土采购激活民生脉络,1000余名技术人才托举当地未来,援建医院与学校让“中国温度”融入非洲大地。中国以“四位一体”铀资源保障体系筑牢战略协作,更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将资源开发转化为两国共赢的坚实支撑。

  2025年,中纳建交35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中核集团策划组织“核能点亮梦想·友谊连接未来”中纳Z世代交流研学活动,在纳米比亚全国范围内组织选拔出12名优秀的Z世代学生,组织参观中核集团核地研院、铀矿山、核电站等相关科研生产场景,使其感受中国科技成就、先进技术与环保理念,切身领略中国核工业科技魅力与负责任科技大国形象,为中纳友谊、中非合作续写更辽阔的时代华章。

  2

  一抹中核蓝 一份中纳情

  “罗辛铀矿的旗帜变成中核蓝的那天,我爸爸说,中国朋友带来了希望。”9月20日,在温得和克的Z世代行前启动仪式现场,13岁的本杰明(Benjamin)声音里藏着父辈的骄傲。2019年中核集团收购罗辛铀矿的历史性时刻,虽未被这些少年亲历,却早已通过为医院捐赠的新制氧机、为学校修建的围栏屋顶、为城市捐建的警察局,在他们心中埋下了好奇的种子。

  3

  “这是罗辛铀矿的水冶观景台、这是Z20钻井现场、这是光伏电站……”在20多个小时的飞行旅途中,罗辛铀矿公共关系部经理黛莱特(Daylight)打开手机,向围坐的孩子们展示着罗辛铀矿的照片。从纳米比亚的露天矿场到中国的核电基地,正是这样的技术跨越,让天然铀这一战略资源,成为连接两国友谊的隐形纽带。

  “这12名学生有的来自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的校园,有的出自偏远部落乡村,有的成长于斯瓦科普蒙德的海边——他们出身各异,却同样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求、对远方的向往……”22日上午,在中核集团融媒体中心会议室,一场承载着科学梦想的开营仪式正温情启幕。

  4

  在趣味核科普课程上,核工业专家带领中纳青少年探索核能如何成为清洁能源、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奥秘,一个个知识点在互动实验中变得鲜活易懂;怀揣好奇的纳米比亚少年与丰台外国语师生围坐在一起,时而分享对科学的畅想,时而围绕兴趣话题互动交流,偶尔还会为彼此的奇思妙想轻声喝彩。就在这轻松的畅谈与互动中,最初的陌生感悄然褪去。

  5.1

  5.2

  5.3

  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少年们被“传说中”的中国核工业“开业之石”所吸引,在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下,深入了解中国铀矿地质的发展历程、分布特点及相关专业知识,眼中满是对前沿科学的向往。

  6

  走进分析测试中心,精密的科研仪器更让大家驻足惊叹。科学家用英文向学生们拆解核能原理,演示实验流程,耐心解答每一个“为什么”。有学生悄悄说:“原来科学这么酷,我以后也要当科学家!”

  7

  在中国科技馆的核能展区前,14岁的杰里米亚(Jeremia)正踮脚触摸核反应堆模型,讲解员的英文解说让他频频点头。15岁的埃尔蕾恰(Elrechia)举起了手:“罗辛的铀矿石也能变成电吗?”她在之后的日记里写道:“以前觉得核能很遥远,现在感觉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像中国朋友,看似遥远,其实很近。”

  8

  一旁的互动实验区,15岁的贝莉兹(Berlize)正和中国小伙伴合作组装“迷你核电站”,无数好奇的种子在纳米少年们心里生根发芽,等待着这次的旅途能一一揭开。

  9

    “好一幅‘古今中外’图”!

  午后的天安门广场上,阳光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显得更加伟岸挺立。中核纳米矿业文员艾米莉亚(Emilia),此行外方“团长”,已在中核工作16年,对中纳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她向学生们介绍道:“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当天就和中国建交了。这些年,中核集团帮我们建医院、修学校,友谊早就扎根了。”一群鸽子掠过广场,孩子们的笑声与快门声交织在午后的阳光里。

  10

  在故宫的红墙金瓦间,皮肤黝黑的少年们遇上了正在拍汉服的中国游客,双方都用好奇与友善的目光打量着彼此,中国游客率先微笑着发出合照邀请,“咔嚓”声,“格格”“阿哥”“皇帝”和一群来自非洲的少年,一同定格在这座古老宫殿的镜头里,留下了一张张奇妙而温情的合影。

  一位路人走过,看到此情此景忍不住赞叹:“嚯!好一幅‘古今中外’图!”

  11

  在厦门,少年们坐着轮渡踏浪登岛鼓浪屿。他们的购物篮装满了熊猫玩偶、厦门明信片和凤梨酥冰箱贴。“我要带回去送给我的同学们,他们都很喜欢中国文化。”

  12.1

  12.2

  在北京,纳米少年团来到了八达岭长城,晨曦为城墙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12名纳米比亚少年牵着中国伙伴的手,一步步登上烽火台。“不到长城非好汉!”14岁的库海帕(Kuhepa)用刚学的中文大喊,引得众人欢笑。

  13.1

  13.2

  幅员辽阔的土地,迥异的风土人群,纳米少年们领略了中国的大好河山。记者采访14岁的伊森(Izen),“中国和你来之前想象的一样吗?”“一样,和我想象的一样好。我的父母早就告诉过我,中国是一个友好、美丽、发展的国家。”

  14

  中国速度和绿色矿山

  9月24日清晨的北京朝阳站,G3651次高铁缓缓启动,12双眼睛同时贴向车窗,窗外的景象逐渐从红墙胡同变为一马平川。“时速350公里!这也太快了!”16岁的翁贾泽穆阿(Ondjazemua)盯着速度显示屏,兴奋地用手机计时——4小时9分钟,少年们就从庄严的首都北京来到了美丽的内蒙古通辽。他在日记里记下:“中国的速度绝不是偶然——到今天,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科技与工业强国,靠的是无数人的坚持和智慧。”

  15

  在通辽铀业的绿色矿山里,“采区牧牛羊,地下采矿忙;厂区静无声,数字账本精”,绿色矿山与智能开采的完美融合,不仅带来了生态保护的新成效,也为提升经济效益开辟了新天地。在这里,一屏掌控的信息化数控中心、遍布花草植被的厂区和蓝天良田环抱的采区,让孩子们惊叹不已。

  16

  在交流过程中,罗辛基金会CEO克里斯(Chris)感慨:“中核集团让罗辛铀矿始终保持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营。而相比于罗辛铀矿露天开采不同的是,中国的CO₂+O₂地浸采铀技术真的很神奇——我们站在地表,甚至完全感觉不到采矿正在进行。”

  17

  15岁的埃图霍勒(Etuhole)蹲下身,轻轻抚摸叶片:“罗辛铀矿也在种这样的植物,中国的绿色矿山太神奇了!”少年们还体验了中核研学的课程《核工业的前世今生》,亲自动手让用电器的扇叶转了起来。工作人员介绍道,在呼和浩特的控制中心轻点屏幕就能操控千里之外的采铀设备,Etuhole不禁感叹:“原来这就是一键采铀,我以后也要学这样的技术,带回我的国家。”这句话让同桌的中国记者眼眶发热——这份跨越国界的认同,同样也是中核集团在纳米比亚公益投入的最温暖的回响:从捐赠的结核病筛查设备,到培训的千名青少年,再到解决5000人饮水难题的饮水井投入,友谊和信任早已在民生点滴中生根发芽。

  18.1

  18.2

  18.3

  初识“华龙”

  9月26日,纳米少年团实地参观了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漳州核电。

  19

  漳州核电的观景平台上,海风拂过少年们的发梢。远处的核电机组静静矗立,与蓝天白云构成和谐的画卷,14岁的学员迪恩·乔索夫(Dean Jossoph)说:“讲解员介绍‘华龙一号’一台机组年发电量超100亿度,能够满足一个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6台机组的规模简直难以想象。”

  20

  “这就是‘零碳电力’的来源吗?”14岁的南巴戈(Nambago)指着机组问。工程师点点头:“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每年能减少816万吨碳排放。”

  21.1

  21.2

  21.3

  午餐间,14岁的玛莉亚·坎扬加(Maria Kanyanga)问:“在核电站工作辛苦吗?”90后机械工程师徐嘉伟说:“辛苦但很幸福,工作难免遇到挑战,但看到华龙一号安全稳定运行,为千家万户带去光明,就感觉一切都值了。”

  Dean Jossoph追问:“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徐嘉伟笑了笑:“因为核能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就像中核集团守护罗辛矿,也守护着中纳两国的友谊。”这句话被少年们纷纷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最珍贵的收获。

  22

归程中的星光与约定

  闭营仪式上,12名纳米少年和来自纳米矿业、罗辛铀矿、罗辛基金会、北师大等所有带队老师,依次上台发言。有人诉说着相处中的温暖,有人表达对彼此的感谢,有人回顾着10天里的趣事,也有人细数10天里的点滴感动。

  23

  背景屏上的PPT一张张循环播放,从初遇的问候、探索科学的专注,到体验中华文化的欢笑、深夜畅谈的真诚,每个瞬间都清晰如昨,大家才猛然惊觉:这场为期10天的交流活动,竟已悄悄走到尾声。

  24

  离别在即,泪水悄然滑落,没有人再刻意掩饰情绪。少年们交换着手写的信件,字迹或许稚嫩,却满是真挚:

  25

  “Larry,你像奶奶一样关心我吃饭,谢谢你的温暖。”

  “Katherine,明明你自己已经很累了,却还在默默照顾我们,让我们能安心享受旅程,我们都超级超级爱你。”

  (注:Larry和Katherine为中方员工的英文名)

  “Mr. Sun,谢谢你为我们做的一切,我们都会记得。”

  “Mr. Wang,你聪明又勇敢,做事果断,真的太酷了,是我们的榜样!”

  “不敢相信活动结束了,你们的名字和这段回忆,我会永远藏在心里……”

  ……

  26

  这一刻,中纳建交35年的温暖交融,双向奔赴的爱有了最微小却最具象化的缩影。 

  时间悄然来到9月29日凌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灯光依旧明亮。纳米少年们的行李箱鼓鼓囊囊,里面装着精心挑选的中国文创礼品、记满知识点的学习笔记,更装满了这 10天里的每一份温暖见闻——是科学家讲解时的耐心,是师生相处时的包容,是跨文化交流时的惊喜。

  当飞机缓缓滑行、逐渐升空,舷窗外的北京灯火一点点变小、远去,而在纳米比亚的罗辛铀矿,中核蓝的旗帜正迎着朝阳飘扬——那里,有等待他们传承的技术,更有等待延续的友谊。

27

  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读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却用这10天的旅程写下了最生动的答案:科技从无国界之分,友谊更无惧距离之远。就像光总能跨越山海,点亮万家灯火,这些年轻而真挚的友谊,也终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照亮中纳合作的前行之路,让这份联结愈发牢固、温暖。(核芯报道工作室李汐 吴慧琳 刘天)

分享说明: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

    相关图讯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本网站由国科网运营维护 国科网讯(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10-8851692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石路甲69号院1号楼1层一单元114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66964号-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96565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阿里巴巴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