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传言,在京东突然公告将进军外卖的那个晚上,美团总部开会到凌晨三点,有高管在会上摔了咖啡杯。
而同样是遭遇电商巨头入局本地生活、9月10日阿里巴巴公司周年庆这天、高德地图宣布推出「高德扫街榜」后,却没再听说当晚美团有谁又气急败坏的坊间新闻。
没来由的传言会如风般来得快去得快,却总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解读作某种象征。比如东汉末年董卓被搞死前,「千里草(董字拆开)何青青,十日卜(卓字拆开)不得生」的童谣传遍了大街小巷,又比如五代末赵匡胤黄袍加身前,后周又有「点检做天子」的传言四起。
这些历史知名传言之所以被记入史书当做事件的一部分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们是民意与舆论的一部分,反映着当时情景下,老百姓对这件事的普遍看法。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美团有高管摔咖啡杯」这则传言真不真实其实不重要,它背后代表着的、老百姓针对美团的民意,很重要。
从年初的京东,到如今的高德扫街榜,王兴与美团乃至大众点评或许打死也想不通,2025年的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惨,为什么巨头们要轮番针对自己。
好不容易才按下了葫芦的「京东外卖」,如今又起了瓢的「高德扫街榜」,到底该被美团如何对待?
又在被阿里内部如何对待?
又该被我们如何对待?
01 高德扫街榜解决了什么痛点?
高德扫街榜的核心痛点,是它很难被刷榜、刷单。
就拿「吃」这个最普通的场景来说,传统如「大众点评」,在依靠早期点评口碑累积而来的用户逐渐把它当做「找好吃的」的那个习惯性动作后,它所实现商业化的模式,是反过头去收店家的钱:想被更多人看到吗?想让自己的排名更靠前吗?掏钱给我,我把你抬上去。
这种模式作为自媒体时代甚至从搜索引擎互联网时代开始大众就习以为常的事情,变现成功的,没几个不是这么做的。作为用户,绝大多数对此早就习以为常,甚至练就了从一大堆广告里手动检索出自己想要的有效信息的能力,早已名存实亡的所谓「必吃榜」、「优选榜」,沦为了用户心目中「凡是电线杆都必有一针灵」的存在,懂得都懂。
所以,平台靠广告赚钱并不是点评类平台被诟病或讨厌的那个最核心,事实上,更破坏公信力的行为是「刷榜」、「刷分」、「刷口碑」、「刷好评」。
从一家店里出来,遇到过小哥小妹递上一瓶饮料拜托你帮忙刷个好评的吧?碰到过菜还没端上来先来找你帮忙刷个好评然后免费送你凉菜的吧?
作为习惯碍于情面的中国人,无数用户在线下被店家仅花几块钱而有意引导出的无数个五星好评,完全不能反映出一家店、一道菜的真实实力,但却就这么慢慢累积成了一家店的实力印证。
这还不包括,无数无良商家、无良网络人的数据造假、机器人刷好评,可谓防不胜防。
简言之,当好评的机制是仅把权力集中在一个又一个素未谋面的他人主观手里,就给了无数人钻空子的机会。这样的状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平台与商家有意无意地引申为无解,甚至某些新商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嫌平台机制压榨得太狠而有了一种民不聊生的感觉,而平台也同样是一副委屈巴巴,没办法,劣币已经挤满了。
「高德扫街榜」解开这个问题的方式很巧妙,作为一个做导航的,它把「真实导航的出行行为」作为了点评的维度之一:人的主观会说谎,但人的客观行为不会,你如果不是为了吃,干嘛要每天都要导航去一次这家店?去了这家店就算了,还要在平台上发点评,那么大概率你是进了这家店、且吃了才对。
「高德扫街榜」号称「全球第一个完全基于用户真实行为产生的榜单」,在它的机制中,会把导航到店人数、复购率、专程前往、人群宽度等纳入评判体系,在呈现维度上,除了常规脑洞能想到的「本地人爱去」、「多次前往」、「专程前往」、「烟火小店」等板块外,甚至还有 「轮胎磨损榜」这样的颇显奇葩但依然有痛点的统计维度。
通过将「真实导航」与「评价反馈」相结合的机制,再结合支付宝信用体系,「高德扫街榜」有了避免被刷分的基础。高德扫街榜的产品经理李刚将之称为:「有行动才更可信。」
为什么说它是基础?因为聪明的你一定也能想到:我就还是个刷子,我就天天去那家店门口绕,往那一坐就库库刷好评,可不可以?
当然可以,一项机制,哪怕设计得再完美,它也只能是个机制,它就没办法预测到人心、以及一心想要绕过它的人的那些花花肠子。但是,刷一单是几分还是几毛还是几块还是几十块,这是有本质差别的,你为了骗过「高德扫街榜」的行为机制,可能要雇几十个大学生从城市不同角落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出发,然后聚集到某一个店里,请问,这件事的整体成本能不能支撑这门没良心的生意的良性运转呢?
「高德扫街榜」引入的行为机制并不是绝对完美,但至少在眼下,面对刷榜刷单刷评这种严重破坏店铺口碑与平台环境的恶劣生意,在其他平台与商家的传统评价体制已经几乎没有任何解决办法的情况下,「高德扫街榜」上,刷单生意很难渗透过来,至少一时半会过不来。
作为对比,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你坐标北京,分别打开「高德扫街榜」和「大众点评必吃榜」,
在高德上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胡大饭馆(簋街总店)」、「南门涮肉(天坛总店)」、「紫光园(前门大栅栏店)」。
大众点评上排前三的分别是「京华楼饭庄(亚运村店)」、「懒人业余餐厅(崔各庄店)」、「蜗牛的家埃蒙小镇旅行主题精酿云南」……
怎么说呢,哪怕你刚来或者干脆就一次没来过北京,胡大小龙虾、南门涮肉、紫光园也应该会略有耳闻。可哪怕我在北京已经待了十年,也是第一次听到懒人业余餐厅或者蜗牛的家这两个名字,他们还是大众点评无数用户眼中来北京要必吃的存在。
这对于一个一心想要找一下北京什么好吃的普通用户来说,都不能叫不尊重,而应该算羞辱才对。果真每个地方的必吃榜都是如此的存在,那么这个榜的存在意义又是什么?
问题出在哪就不去说了,至少我们眼前能看到的是,「高德扫街榜」在引入行为机制后评出的这个前三,比较符合一般人对「北京的好吃的」的认知。
而与「吃」同步被「高德扫街榜」在全国300个地级市一同解决的,还有「酒店」、「景区」这两个类似问题。
02 美团们的应对
根据高德官方数据,自9月10日「高德扫街榜」上线以来,截止10月1日,「高德地图APP」日活用户(DAU)破3.6亿,「高德扫街榜」在上线首日就有超4000万人使用了它,到10月3日上线第23天时,累计用户已经超4亿。
根据Quest Mobile数据,高德APP的8月月活用户数(MAU)为8.9亿,这意味着高德扫街榜的用户渗透率在不到一个月时已经接近50%,一半高德用户使用过扫街榜。
要知道,国内目前月活9亿的国民级应用一共也就那么几家,而高德地图的这个数据点,刚好与月活9.02亿的美团处在同一位置。
但,相比「高德扫街榜」的4亿,大众点评在今年8月的月活数只有3260.57万,这一数字甚至都不及高德扫街榜上线首日的数据,这十倍的差距就很是捉襟见肘了。
为了应对这一战,美团联合另外两大巨头百度、携程,他们一个是高德本来导航赛道的直接竞对,一位是此次在「酒旅」「景区」板块遭遇美团相似问题的守擂者,在「高德扫街榜」发布11天后,三家合作照葫芦画瓢地在百度地图冷启动上线了「AI去·榜中榜」。这份榜单里,除了百度原本的「爱去榜」,还有百度与美团合作的「大众点评榜」,百度与携程合作的「携程口碑榜」,用户点击就可以分别跳转到美团与携程,由此可以串联起地图、本地服务、酒旅到店服务。
关于这个应对模型,我们姑且就认为是三家在极端时间内拿出了一个和高德扫街榜一模一样的高水平成果(虽然这件事概率很低),仅从做件事的逻辑上,有几个点值得关注:
1、功能上,美团、百度、携程的「AI去·榜中榜」除了也引入了「高德扫街榜」的真实行为机制来做榜单外,甚至大众点评的团购套餐券等功能也可以在百度地图里直接用,这一点目前高德扫街榜都还没实现。
2、用户还可以在百度地图App中找到心仪目标后可以立即跳转到美团、携程,而这个跳转,看上去也像极了高德扫街榜可以跳转淘宝闪购、饿了么、飞猪、支付宝等阿里平台。
3、根据8月QuestMobile数据,百度地图月活5.94亿。
对手突然出招,美团能在短短11天就找到同盟、谈妥方案、拿出成品,甚至成品还有亮点,这是美团们值得夸夸的地方,但,除了引入类似高德的真实行为机制外,细究「AI去·榜中榜」的多数亮点仍旧是三家各自成熟产品的整合,且我们讨论的前提一直都是暂认为「榜中榜」和「高德扫街榜」在行为数据机制上无差异,所以一旦「榜中榜」的呈现真实性不足,那么就等于「榜中榜」这个作品其实只是原地踏步,而非什么对「高德扫街榜」使出的撒手锏。
不过至少目前,一切都算回归正常。还是那个简单的例子,在百度地图中「AI去·榜中榜」,排在北京必吃TOP3的是谁呢?我搜索的结果是:胡大饭馆(簋街总店)、聚宝源(牛街总店)、南门涮肉(后海店)。
在高德扫街榜的倒逼下,我们终于久违地看到了一份正常些的榜单。无论怎么说,要算一件好事情。
除了美团、百度、携程,本地电商还有个值得关注的选手,是小红书。
在第三届马路生活节前夕,小红书在应用端上线了「小红卡」,卡内设置了「精选门店」功能,这是一个主要以社区笔记、评价为依据的类似大众点评的模式。 「小红卡」是一项针对用户的会员费机制服务,168元包年,用户在所涉「小红卡精选门店」享有通用9折的权利。
抛开门店折扣,这个向用户而非商家收费的机制,意味着这项功能也是站在用户而非商家角度来去维护点评榜单的,所以平台能否克制欲望、做好「买手+KOL」的角色是此机制能维持运转的核心,一旦贪多,发生一边收用户年费、一边又收商家钱放纵劣币上榜,那么口碑以及模式也会说崩就崩。
而从「高德扫街榜」出现,到「AI去·榜中榜」,甚至「小红卡」,虽然玩法打法上几大平台各有各的盘算,但他们的核心模式都指向了一件事:
新一轮本地到店平台大战,将重回「信任与真实性」这个主题。
一切,本该如此。
03 阿里想借高德,革谁的命?
5月,阿里杭州总部1:1复刻了「湖畔小屋」——这个阿里早期的场所、无数人心中的图腾,同时间被重提的,还有CEO吴泳铭「一个阿里」的口号,甚至你能从这些内容中,感受到一丝扬眉吐气。
相比年初的80港元/股,10月14日的阿里巴巴已经来到了155.5港元/股,市值重回3万亿港元。
忆往昔、看今朝,这能说明不少问题,大消费平台、重投AI、一个阿里,这些都是外界如今在看好这家巨头的理由,而刚好,这些变化在「高德扫街榜」上都有呈现,毕竟这是一款打造全新消费入口、加持最新AI算法、集淘宝闪购饿了么飞猪支付宝等各板块之力而成的产品。
高德这个发力点找的是真的好。
它没出现前没人想到会是它,它出现后人人都觉得早该想到是它。
这一切也并不是凭空出现。
在2025年6月吴泳铭宣布饿了么、飞猪也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时;
在2024年11月包含淘天、AIDC、1688、闲鱼等的电商事业群成立时;
在2023年那场轰动的「1+6+N」变革启动、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口碑」并入高德时;
在2020年「高德指南」发布,染指酒旅、餐饮团购业务时;
为了「高德扫街榜」的出世横空但不突兀,高德用五年多的时间让自己化身成了一个集导航、打车、餐饮、酒旅、景区、商超、充值、送药、租房、以物易物、路况甚至短视频为一体的超级APP,然后才是当阿里巴巴需要一个满足「大消费+AI+一个阿里」三者的突破点时,能够挺身而出的机会。
「高德扫街榜」的势大力沉,新奇但不意外,取巧但不招嫌。
9月19日,高德扫街榜、淘宝闪购、饿了么联合上线团购业务,并在淘宝、支付宝、高德这三个均破9亿的国民级应用同步上线,这意味着,用户在高德扫街榜上发现了一家吃的、用的、或者某项服务,可以选择直接订座或团券,也可以走饿了么、淘宝进行外卖或自提,支付场景由支付宝实现,而这些美食、产品与服务的口碑,均由芝麻信用加持下的用户真实行为作背书。
而这样的场景,也完全满足蒋凡回归后、阿里围绕「大消费平台」战略所设计的「三个一体化」目标:线上线下一体化、远场近场一体化、实物服务一体化。
说这是对现如今本地生活服务的升级,应该没人会反对吧?
更关键的是,外卖、电商、口碑、物流、本地生活、支付……在一系列充满针对性的组合拳里,在覆盖全国超300个城市、超87万家餐厅、23万家酒店、5万个景区的庞大范畴里,真要说高德扫街榜是引入了什么不得了的变量,那只能是「用户真实行为」这一项了。
这件事你无论怎么去想,都是不好收钱的,支撑它的只能是一个如「大消费平台」那样的宏大框架,所以「高德扫街榜」团队干脆就宣布「永久放弃商业化」。
无法解答商业化问题,这也是多数点评软件从一出生就无法绕开的原罪,这才有了以往平台总是把自己视为流量的化身,面对商家总是「我说谁火谁才能火」,面对用户总是「我说谁好谁才是好」,在天下苦假榜单久矣的大势下,「高德扫街榜」则再次把那条最初的游戏规则找了回来:点评,是用户说了算的事情。流量,不能代表真实民意。
再往下想:既然都不能反映真实,那么制造并裹挟哪怕再多流量的意义,又是什么?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对大众点评等等这些传统模式下的口碑生意,就尤其致命了。
因为致命,所以它才能是革命。
这革命的一枪,是只打向那些点评们吗?难道不是谁在裹挟操纵流量、谁在人为制造信息差、谁在纵容弄虚作假,谁就该被革命才对?
「重回真实」,这个命题,可以包含许多人。
当然,革命从来都不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可能这一次哪怕「高德扫街榜」的势大力沉,也在对手们的裹挟、夹击、价格战魔法对轰的操纵下,在反抗失败后重回沉寂。
但至少,它的出现也让更多人看到了,究竟有多少人对某些行为到底有多么不爽,以及这种不爽已经沸腾到了什么程度。
对这种尊重真实、尊重民意的沸腾,每当它出现一次,我都愿为之欢呼一次。不是有意为谁摇旗呐喊。
参考
[1]DorAemon.高德扫街榜VS大众点评必吃榜:谁是你心中的“点评王者”?.三言科技.2025
[2]时氪分享.完全不一样的榜单发布,高德扫街榜首次将“轮胎磨损”纳入评分.36氪.2025
[3]无情.百度再战高德,还拉来了两大“帮手”.螺旋实验室.2025
[4]吴先之.高德扫街,阿里“成团”.光子星球.2025
[5]吴先之 吴坤谚.地图成了本地生活的“萨拉热窝”.光子星球.2025
[6]棠宁.揭秘阿里大消费变革:高德只是先手棋,马云目标是什么?.新眸.2025
[7]本原财经.高德做点评,宿敌的交锋.36氪.2025
-原创不易 欢迎分享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原文标题 : 高德扫街榜,革了谁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