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陕西省国防系统班组建设大赛现场掌声雷动。舞台上,来自中航西飞总装厂“鲲鹏班”的成员,伴着悠扬的音乐,用情景剧《翼身大十字对接》诠释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最终,他们从50支优秀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鲲鹏班”以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为引领,淬炼出以强引领、强根基、强技术为核心的“三强三铁”精神,依托SQCDP管理模式,在抓安全、控质量、压成本、保节点、育人才等关键领域持续攻坚,在结出累累硕果的同时,打造出“鲲鹏班”这一亮眼的名片。
强引领 锤炼铁一般的政治信仰
提起“鲲鹏班”,总装厂干部职工总会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个班就和名字一样,铁骨铮铮,让人佩服。”
坚持“党建+”领航,是“鲲鹏班”锻造出硬核实力、不断攻坚克难的红色密码。通过数字化装配技术,为“体型”巨大的运20完成高精度的对接和调姿工序,其难度仿佛是让大象在针尖上跳舞,稍有差池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不仅考验着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更是对耐心、细心的严苛考验。
“大家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今天的翼身对接任务一定要圆满完成。”“班长放心,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在翼身大十字对接这一关键环节,“鲲鹏班”的成员凭借精湛的技术和默契的团队协作,一次次高质量完成任务。同时为提升大部件调姿对接等典型工序精度,他们先后完成了多型号激光跟踪仪的协同应用以及激光雷达与激光跟踪仪的协同应用,拓展了数字化测量设备的应用场景。
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鲲鹏班”以党建为引领,以“强化基础建设、推动创新发展”为主线,以“提升班组整体素养、增强班组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推动航空工业体系向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转型为目标,通过师带徒传承核心技术,打造高素质人才梯队,凝聚起协同攻坚的不竭力量。
强根基 夯实铁一般的质量根基
“质量是航空人的生命”,这句话既是班组的座右铭,又是每一位班组成员始终恪守的行为准则。
“飞机的导管、电缆,就像是构建人体的血管和神经,我们进行线缆检测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每天开工前,班组长总是会语重心长地叮嘱几句。在航空制造领域,线缆检测是守护飞机质量的重要关卡。这项工作传统的作业方法是靠成员手动导通,但只靠人力效率太低,质量也不高,极大地影响了装配周期。
面对这一难题,“鲲鹏班”的成员主动探索、积极创新,联合高校开展攻关,实现了整机线缆自动化检测技术的重大突破。同时,针对线束装配过程中存在的因长度、分叉位置不合理导致的返工问题,他们通过建立虚实数据融合的线束三维全要素模型,实现了线束设计制造数据的高度集成,线束设计精准性达到95%以上,提升了线束制造的效率和一致性。如今,全机数万根电缆测试覆盖率达98%,测试时间大幅缩减,既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也让检测精度迈上新台阶,为飞机质量加上“双保险”。
安全为首、质量为本。在追求质量提升、夯实安全根基的过程中,“鲲鹏班”以“数智”为引擎,用智慧夯基筑台。他们积极推进数智驱动,常态化推进“班组建设AI+”。通过系统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研究,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生产一线的创新应用,实现数智赋能生产制造、驱动价值转化,引导班组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强技术 磨砺铁一般的创新能力
以创新能力提升助力生产提速,以技术创新突破驱动高质量发展,这是“鲲鹏班”成员不懈的追求。
近年来,“鲲鹏班”依托大师工作室等创新平台,设立“百万创新基金”,建设施展才华的舞台,不断鼓励操作人员自主改进、积极参加创新项目。在“全员可创新、全员能创新、创新有收获”的氛围下,创新引擎充分点燃,创新活力持续注入,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驱动生产交付提质增效。
飞机装配过程中,时常需要引孔制孔,传统引孔器尺寸单一且精度难以保证。如何保证机上结构引孔制孔的精度,是困扰“鲲鹏班”成员许久的难题。班组成员集思广益,在不断迭代方案、反复打磨尝试后,自主设计出一款适用于多种尺寸零部件的可拆卸调节引孔器,在提高制孔精度的同时满足了高效生产的需求。
此外,“鲲鹏班”将经验、技术和智慧相结合,在航空数字化应用领域,孵化孕育出了一个个小微创新成果:研发出智能化巡检机器人,既能检查机上成品以及系统安装符合性问题,又解决了机上多余物难以发现的问题;针对裁剪及粘贴尼龙搭扣耗时耗力问题,自主设计出便携式多功能自动化裁剪设备,用数字化创新工具,极大地节省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仅2025年,“鲲鹏班”便完成了技术创新58项,并发表论文8篇,取得专利3项,发明成果获得全国“五小”创新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