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nginx
防骗指南: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诈骗套路

国科网

2025-07-13 20:47:42  星期日
立足国科融媒,服务先进科技
防骗指南: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诈骗套路

点赞

0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3日 浏览量:9次 所属栏目:核工 发布者:田佳恬

  “领导”企业微信突然发来消息:“在开会,不方便打电话,先帮我转一笔款应急。”

  “喂,是XX吗?你的快递丢了,加我微信给你双倍赔偿。”

  “恭喜您获得XX内部投资名额,稳赚不赔,年化收益30%!”

  这些场景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没错,这些都是潜伏在我们身边的诈骗“剧本”。网络诈骗正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我们的警惕性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钱袋子”,更与企业的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利益息息相关。诈骗分子不仅觊觎财产,更可能通过攻击员工,试图窃取敏感信息。因此,掌握防骗技能,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份《防骗指南》将围绕网络诈骗的典型场景,通过真实案例,为大家揭示骗局背后的套路,助您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诈骗手段一:冒充领导与熟人

  这类诈骗在职场环境中尤为高发。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企业微信等内部通讯录或盗取社交账号,冒充公司领导、同事或亲友,以“急需用钱周转”“代付合同款”等紧急事由,利用受害者对权威的服从或对熟人的信任,要求其迅速转账。

1

图/北京市公安局

  真实案例:江苏镇江的方女士在微博上收到一个头像、名字与其姐姐完全相同的账号发来的消息。对方称手机卡已销户,请求方女士帮忙联系客服垫付一个名牌包的尾款。在“姐姐”的催促下,方女士先后两次转账,最终被骗。

  防范要点:凡是涉及转账汇款的请求,无论对方是谁,务必通过电话、视频或当面等多重渠道确认对方身份。对任何绕开正常财务流程的转账要求,要坚决拒绝,并及时向公司相关部门报告。

  诈骗手段二:冒充“公检法”

  在这类案件中,骗子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涉嫌洗钱”“身份信息被盗用犯罪”等严重罪名为由,制造极度恐慌。他们会利用伪造的“逮捕令”“通缉令”,要求受害者绝对保密,并将其资金转移至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审查,从而达到诈骗目的。

2

图/北京市公安局

  真实案例:某企业员工接到诈骗电话,对方冒充公检法人员,声称员工名下的银行卡涉嫌洗钱活动,需要配合调查。诈骗分子通过电话引导员工下载一款不明来源的APP,并要求员工提供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最终导致该员工银行卡内的资金被盗。

  防范要点:公检法机关绝不会通过电话或网络办案。任何要求保密、切断与外界联系、进行资金审查的电话,均为诈骗。如有疑问,请立即挂断电话并拨打110核实。

  诈骗手段三:冒充客服

  骗子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客服,以“商品质量问题”、“快递丢失理赔”、“误开通会员需取消”等为由联系受害者。他们能准确说出受害者的购物详情以获取信任,然后诱导受害者扫描二维码、点击不明链接,或开启“屏幕共享”功能,窃取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

3

图/北京市公安局

  真实案例:王女士接到自称某电商平台客服的电话,称其购买的护发精油存在质量问题,可获双倍赔付。对方以“理赔需认证流水”为由,指导王女士开启QQ屏幕共享,并让她从多个借贷平台借款,再将钱转入指定账户,最终王女士被骗12万余元。

  防范要点:正规平台的退款、理赔流程均在官方APP或网站内完成,不会通过电话、短信或第三方社交软件要求您进行任何转账或借贷操作。不点击不明链接,不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

  诈骗手段四:虚假投资理财

  这是目前造成损失最大的诈骗类型。骗子通常伪装成“高富帅”“白富美”或“投资专家”,与受害者建立情感或信任关系。随后,引诱受害者在他们搭建的虚假投资平台上进行投资。初期,骗子会让受害者小额盈利并成功提现。待受害者投入巨额资金后,便卷款跑路。值得注意的是,工业行业已成为此类诈骗的重灾区。骗子利用国家对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包装出极具吸引力的投资项目行骗。

4

图/北京市公安局

  真实案例: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期宣判了一起“充电桩”集资诈骗案。犯罪团伙成立虚假的能源科技公司,以投资充电桩可获每周约2%的高额返利为诱饵,通过自制APP和线下推广,非法集资高达11亿余元,致使2000余名投资人遭受巨大损失。

  防范要点:切勿相信“稳赚不赔”“高额回报”的投资神话。所有投资理财都应通过国家正规的金融机构进行。警惕网络上主动示好的陌生人,凡是引导你在非官方应用市场下载的APP或来历不明的网站上投资的,均为诈骗。

诈骗手段五:虚假兼职与刷单

  “足不出户,日赚百元”的广告极具诱惑力,但这往往是刷单诈骗的开始。骗子引导受害者下载任务APP,先让受害者小额垫款刷一单,并迅速返还本金和少量佣金。随后,任务金额会越来越大,并设置“连环单”,要求必须完成所有任务才能返款,最终榨干受害者钱财。

5

图/北京市公安局

  真实案例:王某加入一个微信兼职群,对方引导其扫码支付100元进行刷单,成功后返款105元。尝到甜头后,王某连续刷了8次,共计支付7600元。此时,对方以系统故障、任务未完成等理由拒绝返款,并要求他继续转账。

  防范要点:任何要求提前垫资的兼职和刷单都是诈骗。网络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违规行为,切勿贪图小利而陷入更大的骗局。

  诈骗手段六:窃取公司信息

  在数字化办公时代,员工既是企业信息安全的守护者,也可能成为最薄弱的环节。骗子会冒充公司高管、合作伙伴或供应商,发送看似完全合法的邮件,要求财务人员或相关负责人紧急汇款,实行邮件诈骗。

6(1)

图/北京市公安局

  真实案例: 丰田汽车某欧洲子公司的一名财务团队成员,曾收到一封冒充其业务合作伙伴的邮件,被成功诱骗将3700万美元(约合2.7亿人民币)转至骗子控制的账户。

  防范要点:妥善保管个人信息,社交媒体上不暴露过多工作细节。严格遵守集团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使用非官方邮箱处理工作事务。对任何突发的、不寻常的转账指令,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多重验证流程。

  诈骗手段七:企业微信钓鱼

  在企业日常沟通中,企业微信、微信群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也容易被骗子盯上。诈骗分子往往伪装成公司领导、IT人员或人力资源人员,在群内发送看似正常的链接或文件,诱导员工点击。链接实则为钓鱼网站或含有木马病毒的伪装程序。一旦点击或下载,设备将被远程控制,银行卡信息、验证码等敏感数据随之泄露,甚至导致企业系统被入侵。

7

  真实案例:江苏某制造企业的信息安全部门曾发现,企业微信群中出现假冒领导发布的“工资发放表”链接。多名员工点击后中毒,部分终端被远程控制,导致内网短暂瘫痪。

  防范要点:企业内部文件、更新、通知须通过正式流程和认证渠道发布。不要轻信微信群中的链接和文件,即使发送者看似可信。点击前请务必向本人或信息安全部门确认。安装并更新终端防病毒软件,开启安全策略防护,严防木马、病毒入侵。

  保持警惕,共同守护

  面对无孔不入的诈骗,我们需要从心理和行动层面,建立起全方位的防御体系。

  保持冷静和怀疑:当一个机会好到不真实,或一个威胁来得过于突然时,就是需要踩下“刹车”的时刻。情绪激动是做出错误决策的催化剂。

  牢记“三不一多”: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信息;不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账号等情况;坚决不向陌生账户汇款;遇到突发情况,多核实,主动与家人、同事、朋友或警方沟通。

  安装官方反诈利器:安装并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该APP能有效预警和拦截诈骗电话、短信和涉诈APP。

  遵守企业制度:严格遵守集团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部门领导和信息安全部门报告。

  反诈之路,任重道远。让我们将这份指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财产安全,更要以专业的素养和高度的责任感,共同守护好中核集团的信息资产,筑牢安全意识防线。

分享说明: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

    相关图讯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本网站由国科网运营维护 国科网讯(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10-8851692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石路甲69号院1号楼1层一单元114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66964号-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96565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阿里巴巴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