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寒星下,朔风卷起沙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的试验队员们苦等17个小时的试验窗口终于到了。伴随着指挥命令的下达,全体人员撤离到安全区。结着薄霜的睫毛下,队员们的黑色瞳孔中倒映出一束金色的光。远方的发射场爆开一朵赤莲,一条尾焰撕开夜幕、掀起碎石,划出的弧线精准直击目标。
“指标满足要求,任务成功!”随着指挥员通报试验结果,百余名试验队员掌声一片。这是该型号试验的最后一次任务。经历全过程的人才知道,这欢腾的画面背后承载了多少艰辛与酸楚——一个技术挑战性极大的任务,一场无法预判时间进程的拉锯,一份关乎领域地位的使命担当。
闻战则喜,闻令而动
2022年上半年,魏总收到了一个消息,组织决定交给他一项艰巨的任务——带队完成一项关键型号的研制与试验。接还是不接?怎么完成?他犯了难。
和以往不同,这一型产品关乎八院能否巩固领域优势地位并稳住发展步伐。当时,相关关键核心技术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行业内起步更早的单位已具备了相当的研制基础。时值上海新冠疫情接近尾声和科研生产全面恢复之际,任务在这个时候到来,给全院上下注入了发展的希望和动力。
“八院已经被逼得退无可退,是时候来一场自我革命了。”宋总的这句话让魏总有了更充足的应战底气。就这样,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兵”决定会一会这个注定意义非凡的任务。
不久后,八院下达了集全院之力攻坚克难的号令。型号“两总”从组建队伍开始着手,在那段资源紧张的日子里,利用有限的人手拼凑起研制队伍。
刚开始人手不足,项目办只有一个人的状态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疫情期间大家吃住都在单位,没有了上下班的概念,夜以继日地研究。两个月后,一个兼顾技术、进度和经济性要求的完整方案顺利落地。
随后,各配套单位按要求固化相关产品技术,备料与生产同步进行。项目管理做得好,样机也很快就成型了,主任设计师小施带领团队开启了不分昼夜的总装综测模式。囫囵吞枣的一日三餐,图纸堆砌的狭小宿舍,“睡不着时,晚上再梳理一下问题”的对话,一个星期后,他们就拿出了产品。
快速吃透关键技术
“技术攻关时间非常吃紧,要不要向外求助,考虑其他的方案?”
“用不着,关键的技术说什么也要拿下!”
研讨会上,项目总体和配套研制单位传出了不同的声音。这也不难理解,总体要保证项目整体进度,上级给出的研制周期比一般的任务周期少了1/3,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仅凭团队自身可以拿下这个项目。而对配套研制单位而言,这是唯一一次进军国内全新领域第一梯队的机会,必须牢牢掌握核心技术。
配套研制单位下定决心,对项目实行提级管理,所长亲任配套产品总指挥,副所长担任总调度,以便最大化调动资源,最快速处置问题。这一决定也让设计师队伍里担忧的声音越来越小,“想不了那么多了,先干再说!”技术负责人于总迅速组建起团队,进行关键技术识别,梳理攻关要点,并为每个攻关方向明确责任人,逐个击破难题。
设计师老徐和于总是老搭档了。忍着不时发作的痛风,他也要来挑战一番:“坐轮椅去,反正是动脑不动腿。”数字天线测试阶段,幽静封闭的暗室成了老徐的主战场。面对全新领域的产品,没有成熟的经验,放心不下的他常常半夜来检查测试进展。这样的日子持续了3个多星期。最终,测试结果与设计指标完全吻合,这也标志着技术见底、曙光将至。
后来,团队拿出了实物样机,比预计时间还提前了1个月。
惊心动魄与焦灼博弈的二重奏
披星戴月驱车几天几夜,产品正式进场。
外场试验阶段是最艰苦的。项目办调度小于从验证阶段就果断退了自己租的房子,扎根塞外两年,成了试验场的“常驻代表”。高温、严寒、风沙、疲劳,这些外场试验必备设置已经不足以让试验队员叫苦分毫。真正难的是把握稍纵即逝的试验机会,是面对技术困难背水一战的决心,还有焦灼博弈中的果断决策。
立项后的第二年,产品进入摸底阶段。项目办调度小杜回忆,最短的一次试验窗口仅有半小时,但当时目标物受到天气影响无法达到指定高度。“按照原定计划是肯定不行了,但如果放弃试验,就失去了好不容易争取的宝贵窗口。”小杜说。
幸好有前期扎实的验证数据积累,团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联合各专业开展多维分析,调整策略与计算,在目标物现有状态下实现了有效验证。
转场后,意外情节再次上演。临近试验开始,起竖装置突发故障,电路控制失灵。“靠手动机械摇上去?即便用电钻辅助也要摇7小时。”主任设计师小洪说。
隔天清晨就得开始试验了,型号“两总”咬紧牙关,决定采取维修措施,争取试验机会。
时间已是傍晚,晚风带起了细沙。小洪带着技术人员往返场地与控制室,连夜进行故障定位分析,精准确认到一块驱动失灵的电路板,并更新了软件程序。离任务开始还有4小时,抢救终于成功了。
当然,长达两年的外场试验不是每天都有如此惊险的瞬间。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争取优势。队员们保持着极高的毅力和定力,型号“两总”也利用等待的间隙,化被动为主动,争取了更多验证机会,稳住了产品的“应试能力”。
控制室里,宋总带着技术状态管控专项小组,严格审查技术状态变更流程,确保产品质量。这已经是他们第十次调整软件技术状态,每一次调整时设计师老汤和小钟都会进行工况模拟与设计优化。任何一处细微的参数变化,都意味着他们要进行一轮全新的模拟。系统的可靠性和紧急情况下的适应能力就是这样练就的。
今年年初,伴随着最后一次试验的圆满完成,集全院之力攻坚克难的考题被书写上全胜的成绩。在被问到项目经验时,参研参试人员提到的高频词是“团队建设”,相信组织、配合团队,集中资源、自信应战。这支博采众长的胜利之师,不负众望,赢得了试验胜利,捍卫了领域地位。
(刘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