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海洋机器人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海洋机器人市场规模已从几年前的数十亿元跃升至如今的数百亿元,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这一显著的发展趋势不仅凸显了海洋经济的重要性,也充分彰显出我国在海洋技术领域所取得的重大进步。
近日,深海智人(广州)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ROV式海底光电缆埋设机器人成功向海外客户交付,成为国内首家实现海外商业化出口国产深海机器人的企业。
据悉,这台ROV式海底光电缆埋设机器人命名为:Phoenix 600(凤凰座 600)。其可以在3000米深的海底作业,拥有整套可悬浮式深海管缆埋设机器人系统,包含ROV机器人本体、船舱内置舷侧布放形式的收放系统、整合AI自主作业接口的新一代控制系统及电气系统。
智能制造网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上海、青岛、广东等多个城市在其发展海洋经济的规划和条例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海洋机器人的布局。
上海市海洋局组织编制的《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提到,大力推动海洋智能机器人领域发展,研制新型智能水下机器人及自主接驳系统、具备水中航行与爬行能力的智能机器人,推动水下软体机器人、水面智能无人运载装备领域发展,构建潜水器、水面和近水面机器人、两栖低空飞行器等跨域多平台智能机器人系统。
《青岛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草案)》 中提出,支持水下通信与导航、多功能跨域网关等通信核心技术研究,发展深海遥控机器人、水下滑翔机、自主式潜航器等海洋电子信息装备,提升感知探测、数据传输、处理应用等领域信息化水平,构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链。
《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中提到,鼓励涉海企业在深远海渔业工程装备、海洋油气探采装备、海洋新能源装备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支持发展深潜器、无人船艇、水下机器人等新型海洋装备。
结语:
目前,我国海洋机器人虽然在海外市场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相对较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视,我国海洋机器人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自主化、绿色化和集群化发展。借助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我国海洋机器人将实现更为高级的自主行为决策与环境适应性,从而在多变且复杂的海洋环境中独立执行各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