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郑飞机加一组班组长胡海洋不仅肩负着机加一组日常管理重任,还兼任郑飞首条智能生产线线长职责。2024年,他荣获郑飞“劳动模范”称号以及“河南省国防科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班组文化建设五星班组长”等荣誉。
他既要管理好机加一组几十名性格各异、技术过硬的成员,确保日常生产高效有序;更要管理郑飞首条智能生产线及9人精锐团队,这条线承载着郑飞转型升级的关键使命。
智造攻坚:勇做转型升级的“破壁人”
当郑飞两年前筹建首条智能生产线时,胡海洋主动请缨:“我们不能一直守着老手艺,要敢做‘破壁人’。”转型之路充满挑战,智能产线初期故障频发,胡海洋迎难而上,带领团队建立“问题树”追溯系统,将几百个故障点归纳成12类共性症结。
通过自主开发的预警程序,成功将设备停机时间缩短70%,每年节约维护成本超数十万元。团队创新设计的柔性夹具方案,一举打破生产限制,使同一条产线能兼容几种不同零件的生产,产品换型时间从漫长的8小时压缩至高效的45分钟。最终,他带队成功建设并落地高柔性、高质量、全封闭、无人化的智能生产线。该项目解决了三大类零件高复杂度、材料难加工的生产瓶颈,实现快速换产、智能排产、在线检测和数据集成管理,设备稼动率跃升至91%,生产效率提升41.06%,产品合格率达99.7%,实现了“12小时无人值守自动化加工,机床利用率翻番”的跨越式提升,本质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行动落地:思维变革驱动降本增效
作为班组长,胡海洋带领机加一组,从单纯的生产单元蜕变为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他引导团队思维转变:“降本增效不是省螺丝钉,而是重构生产逻辑”,“不能只盯着任务,更要看到背后的成本”。在他的推动下,大家从“完成任务”转向“创造价值”。
通过深入一线,团队改进工艺、优化流程、提升设备利用率,共同优化工艺路线100余份,自制二类工装30余组。尤其是对于一些易报废产品,通过转变加工方法和思路,显著提升了加工合格率。
勤学笃行:用知识武装新时代“手艺人”
面对智能化浪潮,胡海洋坚信:“真正的智能不是机器取代人,而是让人变得更强大。”他以身作则,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电脑编程和仿真软件。“刚开始真的难,但我没放弃。”他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向专业人士请教。有次夜班,机器人突发故障,整条线突然停摆,正当大家找不到原因急得团团转时,胡海洋上前查看一番后拿起试教器,手指翻飞间,生产线重新运转。
在智能产线尽头的电子看板上,记录着团队的成绩:累计提出工艺改进方案214项,获得国家专利7项,培养出14名复合型技术骨干。他常说:“咱就是新时代的手艺人,钢水淬火要趁热,产业升级正当时。”